文章解析

qiū
zhāi
zuò
tiān
jiān
chéng
fāng
zhī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kōng
zhāi
shēng
chén
yào
fāng
shū
rào
bìng
shēn
xiān
cǎo
shù
jīng
shèng
jìng
yōu
qín
zhì
jiā
bīn
shì
jiān
yōu
suī
dìng
shì
shì
xiāo
jìn
yǒu
yīn
tóng
xiàng
luò
yáng
xián
jiào
fēng
jǐng
shǔ
rén

译文

空旷的书斋寂静无灰尘,药品和药方医书围绕着生病的身体。几株纤细的小草比安静的地方还好,幽静的飞鸟忽然飞来像好客人。人世间的忧愁和喜悦虽然没有定数,佛家所说的消弭磨难都有缘由。我们一同在洛阳悠闲度日,不要让好风景被别人占有。

逐句剖析

"空斋寂寂不生尘":空旷的书斋寂静无灰尘,

"药物方书绕病身":药品和药方医书围绕着生病的身体。

"纤草数茎胜静地":几株纤细的小草比安静的地方还好,

"幽禽忽至似佳宾":幽静的飞鸟忽然飞来像好客人。

"世间忧喜虽无定":人世间的忧愁和喜悦虽然没有定数,

"释氏销磨尽有因":佛家所说的消弭磨难都有缘由。

"同向洛阳闲度日":我们一同在洛阳悠闲度日,

"莫教风景属他人":不要让好风景被别人占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斋独坐寄乐天兼呈吴方之大夫》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836年(中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描绘了诗人病中独居空斋的场景,“药物方书绕病身”的细节点明其生活状态,“幽禽忽至似佳宾”的自然意象则微妙传达了其独处心境。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又呼应了诗人与白居易(乐天)等人交游的生活背景。全诗将佛理感悟与人生体认相融合,体现了刘禹锡晚年淡泊超脱的创作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本诗创作于836年(唐文宗开成元年),时值刘禹锡晚年闲居洛阳时期。诗人历经永贞革新失败后的贬谪生涯,此时虽获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的闲职,但长年的政治挫折促其心境更趋佛理参悟,诗中“释氏销磨尽有因”等句正是这种鲜明思想转变的体现。而“同向洛阳”一语,既道出诗人与白居易同处洛阳的闲居状态,又暗含其对官场生活的疏离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怀诗。诗中既描绘秋日病居斋室的孤寂之景,又借自然意象与佛理思考,表达对友人的邀约与人生感悟。寄诗乐天、吴方之两位友人,既是对病中关怀的回应,亦倡导以闲适心境共度逆境,凸显士大夫的精神共鸣。

2. 分段赏析

首联“空斋寂寂不生尘,药物方书绕病身。”这两句描绘了空寂书斋的宁静景象,斋房不生尘土,象征环境的清冷洁净,而药物和医书环绕病身,暗示作者身患疾病的状态。形象上,突出了书斋的空旷和药物的堆积,通过“寂寂”与“绕”字,传达出病中孤寂的情绪,语言简洁生动,奠定了整体闲适而略带忧思的基调。颔联“纤草数茎胜静地,幽禽忽至似佳宾。”前句以纤细的小草在静谧之地胜过喧嚣,展现自然景物的微小美好;后句写孤独的鸟儿突然飞临,仿佛好客的嘉宾。形象中,小草和幽禽成为寂静中的生机点缀,艺术手法上运用了拟人(“似佳宾”)和对比(寂静对生动),表达出作者在孤独中发现生命乐趣的欣喜之情,内容上突显了自然对人的慰藉作用。颈联“世间忧喜虽无定,释氏销磨尽有因。”此联反思人生无常,世间忧愁欢喜虽无固定规律,但佛教思想能消磨烦恼,皆有因果缘由。语言朴素说理,表达技巧上采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忧喜无定对释氏有因),思想感情上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世俗事的哲理思维,借助佛教智慧寻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尾联“同向洛阳闲度日,莫教风景属他人。”结尾描述与同伴在洛阳悠闲生活的场景,呼吁不让美好风景被他人占取。形象上,“洛阳”象征闲适归隐之处,艺术手法以呼吁式语言(“莫教”)强化情感表达,内容主题凝聚在珍惜当下、归隐自适的生活态度上,流露出作者对清闲岁月的满足和守护之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酬杨八副使将赴湖南途中见寄一绝》

下一篇:唐·刘禹锡《令狐仆射与余投分素深纵山川阻修…附于旧编之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