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àng
táo
shā
èr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luò
shuǐ
qiáo
biān
chūn
xié
liú
qīng
qiǎn
jiàn
qióng
shā
duān
shàng
kuáng
fēng
jīng
yuān
yāng
chū
làng
huā

译文

洛水桥边春天的太阳西斜,碧流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琼砂。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狂风,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

逐句剖析

"洛水桥边春日斜":洛水桥边春天的太阳西斜,

# 日斜:太阳西斜。,春:春天。,洛水:黄河支流,在今河南省西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刘禹锡 奉调到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约两年。晚年又以太子宾客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七十一岁病逝于洛阳。此首言及洛水桥,应是在洛之作。

"碧流清浅见琼砂":碧流又清又浅看得见水底的琼砂。

# 琼砂:美玉般的砂砾。,清:自注:一作轻。

"无端陌上狂风疾":路上无端刮起急剧的狂风,

# 陌上:指路上。,无端:无缘无故,突然间。

"惊起鸳鸯出浪花":惊得鸳鸯逃出了水中浪花。

# 出:逃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浪淘沙(其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其首联描绘了一幅特定的时空画卷;颔联则对景象进行了细腻的刻画;颈联笔势一转,打破了前两联所营造的宁静气氛;而尾联作为全诗的点睛之笔,生动展现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机与万千变化。此诗敏锐地捕捉了春日洛水桥畔的鲜活场景,语言清新秀丽,充满生趣,值得细细品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浪淘沙(其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贬谪生涯中创作的组诗。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文人多遭外放,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自805年起先后被贬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长达二十余年。此组诗正是他在辗转夔州、和州、洛阳期间,目睹民间疾苦与自然风物后所作,融合了宦海沉浮的愤懑与对底层劳作的深刻观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的诗。诗人通过勾勒洛水春日静谧之景,表达对自然变幻的敏锐洞察与人生际遇的豁达观照。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前两句以“春日斜”“碧流清浅”的静景描绘洛水平桥的恬淡画境,后两句通过“狂风疾”“惊起鸳鸯”的突发动态打破静谧,形成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静景铺垫与动景突转之间构成完整叙事链条,展现自然界的瞬息万变。

3. 分段赏析

开篇两句“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砂”,以多重意象勾勒出一幅春日画卷。首句中的“斜”字,巧妙地描绘了春日阳光的柔和与闲适,为全诗奠定了悠然自得的基调。次句笔触转向桥下,那青碧色的河水缓缓流淌,河底细沙如琼如玉,清晰可见,凸显出河水的清澈与纯净,“碧”与“琼”的交相辉映,更添一份明净之感,此二句皆为静谧之景。而三、四句“无端陌上狂风疾,惊起鸳鸯出浪花”,则笔锋一转,描绘出动态之景。“无端”二字,突如其来,于宁静中掀起波澜。春日天气变幻莫测,河边陌上忽起狂风,原本平静的河水被激起层层浪花,一对鸳鸯受惊而起,拍打着水面,水花四溅,如玉珠飞溅。此二句不仅展现了另一种生动的境界,更透露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与活力。同时,那平地突起的狂风,也似在隐喻着诗人刘禹锡顺利的政治生涯突遭贬谪的不幸遭遇,如玉的琼砂沉入水底,恰如贤才未被重用,令人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杨慎列为妙品。梦得《浪淘沙》数首,独此佳。人情只在口头。物情人思,佳境自然。只“忘我实多”意。薛维翰《怨歌》末句,禹锡改“要”为“独”,欠圆活矣。然以第三句较之,终是薛作浅露。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妇人临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兴;言日斜而不至,则不如飞燕之有情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引唐汝询

# 《浪淘沙词》,始于白居易、刘禹锡,大抵描写风沙推移,以见人世变迁无定,或则托意男女恩怨之词。禹锡此首乃言3淘沙拣金之劳,而“美人”、“侯王”或未知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逢王十二学士入翰林,因以诗赠》

下一篇:唐·刘禹锡《酬杨八副使将赴湖南途中见寄一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