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头浪飐沙":鹦鹉洲头波浪卷着泥沙,
# 鹦鹉洲:原在武昌一带长江中。唐诗人崔颢《黄鹤楼》诗有"芳草萋萋鹦鹉洲"之句。
"青楼春望日将斜":青楼上少妇凝望春光,直到夕阳西下。
# 青楼:旧称歌女、妓女所居之处为青楼。
"衔泥燕子争归舍":衔泥的燕子都争着回巢,
"独自狂夫不忆家":只有那冤家就一点也不想家。
# 狂夫:不合时俗、放浪形骸之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浪淘沙·其四》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描写游子的思乡之情与内心的孤寂的诗。诗歌开篇即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地点与眼前的景致;随后,镜头切换至青楼之巅,一位女子在明媚的春日中,遥望着远方,心中思绪万千。紧接着,诗人以燕子纷纷归巢的画面作为衔接,进一步凸显了“归”的意象。而到了诗的尾声,情感如潮水般涌来,成为全篇情感的顶点。整首诗巧妙地将自然界的景致与人物的内心情感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春日黄昏特有的淡淡哀愁氛围,委婉地表达了游子内心深处对远方的深切思念与眷恋。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诗人通过描绘鹦鹉洲头浪淘沙的自然景象,以及青楼春望、燕子归巢等场景,将个人的情感寄托于这些景物之中。这种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让读者在品味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对比: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燕子衔泥争归舍与狂夫独自不忆家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情感。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象征:诗中的“青楼”和“燕子”等意象具有象征意义。青楼在此处可能象征着诗人曾经的繁华生活或心中所向往的美好之地;而燕子则常被视为家的象征,代表着归巢和团聚。这些象征与隐喻的运用,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引人深思。借景抒情:鹦鹉洲的浪沙翻滚,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而青楼春望、日将西斜则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这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而深沉。
3. 分段赏析
“鹦鹉洲头浪飐沙”细腻刻画了微风轻拂、细沙轻颤的雅致小景,这微妙之景恰与女子细腻敏感的心境相契合。“青楼春望日将斜”此句将视角转向青楼之上,一位女子正在春日里眺望远方,而夕阳即将西下。这里的“青楼”并非通常所指的妓院,而是指高楼,用于远望。青楼上女子的凝望与夕阳的斜照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暗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内心的孤寂。“衔泥燕子争归舍”此句描绘了衔泥的燕子忙着归巢的景象。燕子归巢象征着家的温暖和归家的渴望,与诗人漂泊异乡、无法归家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独自狂夫不忆家”此句是诗人自嘲的口吻,称自己为“狂夫”,表示对家并无太多思念。但实际上,这种自嘲背后隐藏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漂泊与燕子的归巢,进一步强化了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眷恋。
4. 作品点评
《浪淘沙·其四》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抒情佳作。该诗以鹦鹉洲头的浪沙和青楼春望的日斜为背景,通过对比衔泥归巢的燕子和独自漂泊的狂夫,生动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思乡之情。语言精炼,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成功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哀婉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 杨慎列为妙品。敖英曰:梦得《浪淘沙》数首,独此佳。李梦阳曰:人情只在口头。陆时雍曰:物情人思,佳境自然。唐汝洵曰:只“忘我实多”意。薛维翰《怨歌》末句,禹锡改“要”为“独”,欠圆活矣。然以第三句较之,终是薛作浅露。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唐汝询曰:妇人临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兴;言日斜而不至,则不如飞燕之有情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浪淘沙词》,始于白居易、刘禹锡,大抵描写风沙推移,以见人世变迁无定,或则托意男女恩怨之词。禹锡此首乃言3淘沙拣金之劳,而“美人”、“侯王”或未知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