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塘嘈嘈十二滩":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
# 十二滩:指瞿塘峡流段的多个险滩。,嘈嘈:形容湍急的流水声。,瞿塘:瞿塘峡,在重庆奉节县境内,是长江三峡中长度最短但是山势极为险峻、水流最为湍急的一段。
"此中道路古来难":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
# 此中:集作人言。
"长恨人心不如水":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 等闲:无端。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竹枝词九首(其七)》是一首借景抒情的七言绝句。诗人借江峡之险联想到当时人心叵测、尔虞我诈的世态人情,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凭空遭受多次陷害后的不平和感慨。
2. 写作手法
比喻:“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诗人将人心比作瞿塘峡的水,瞿塘峡水因有险滩而凶险难测,人心则在看似平常的情况下也会无端生出事端,把抽象的人心险恶通过具体的瞿塘峡水形象地展现出来,生动揭示人心的复杂难测。对比:“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前两句写瞿塘峡的险峻,其险在于滩多水急,是外在可见的自然险阻;后两句写人心之险,在看似平常的情境下也会无端生事。通过瞿塘峡之险与人心之险的对比,突出人心的险恶更甚于自然险阻,更难提防。借景抒情:“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诗人描绘瞿塘峡中水流湍急、险滩众多的景象,“嘈嘈”摹声,生动展现江水奔腾冲击险滩的声响。人们都说此地道路自古以来就艰难难行。借瞿塘峡的艰险之景,抒发对人生道路坎坷、充满艰难险阻的感慨,将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与喟叹融入其中。起兴:“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以瞿塘峡中水流湍急、险滩众多,且人们都说此地道路自古以来就艰难难行的景象起兴。通过描绘瞿塘峡的自然险阻,引出下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由瞿塘峡的险路自然过渡到对人心复杂难测的感慨,借自然景象为后文情感抒发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此句从视觉与听觉角度描绘瞿塘峡。“嘈嘈”生动摹写流水冲击险滩发出的嘈杂声响,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瞿塘峡水流湍急、险象环生的氛围。“十二滩”并非实指十二个滩,而是以概数强调险滩众多,凸显瞿塘峡地势的险峻。诗人借众人皆知的“人言道路古来难”,指出瞿塘峡道路难行是长久以来被公认的事实,为下文由自然之险转入对世态人情之险的感慨做铺垫。“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诗人由瞿塘峡的险阻联想到人心。“长恨”二字直接抒发内心长期积累的强烈情感,饱含对人心险恶的深深厌恨。将人心与瞿塘峡水对比,瞿塘峡虽险,但险在其外在的滩多水急,而人心却能在看似平静的“等闲平地”无端生出事端,比瞿塘峡水更难捉摸、更凶险。这两句诗运用比喻,把抽象的人心险恶具象化,深刻揭示了世态的复杂与人心的难测。结合刘禹锡的人生经历,他参与永贞改革失败后,长期遭受小人陷害和权贵打击,历经多次放逐,这种痛苦遭遇使他对世态炎凉有深刻体会,此诗正是他愤世嫉俗情感的集中体现。
4. 作品点评
《竹枝词九首(其七)》是刘禹锡诗作中的作品。诗人借景抒情,从瞿塘峡的自然险阻延伸至对世态人情的感慨,以小见大,拓展了诗歌的内涵深度。巧妙运用比喻与对比手法。将人心比作瞿塘峡水,把抽象的人心险恶具象化,又将瞿塘峡之险与人心之险对比,突出人心更难测难防。这种手法使诗歌说理生动形象,让抽象道理变得具体可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 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宋王灼《碧鸡漫志》
#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竹枝词俚而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明黄生《唐诗摘钞》
#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明毛先舒《诗辩坻》
#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其一)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其二)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诗经》比而兼兴之体也。(其六)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雨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其七)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第四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称,因水为万山所束,巨石所阻,激而为不平之鸣,一入平原,江流漫缓矣。若人心则平地可起波澜,其险恶殆过于瞿唐千尺滩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上一篇:唐·刘禹锡《送唐舍人出镇闽中》
下一篇:唐·刘禹锡《平齐行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