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涛声吼地来":八月的涛声如万马奔腾惊天吼地而来,
# 八月涛:浙江省钱塘江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潮水最大,潮头壁立,汹涌澎湃,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
"头高数丈触山回":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片刻之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
# 须臾:短的时间,片刻。
"卷起沙堆似雪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在阳光照耀下像洁白的雪堆。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以描写自然景观为题材。诗中描绘了八月钱塘江潮来时涛声如吼,数丈高的浪头撞击山石后退回;转瞬之间,潮水又退向江海汇合处,卷起的沙堆似洁白的雪堆的画面。通过对潮涨潮落过程的刻画,展现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奇景的赞叹。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前两句写潮来时的动态,涛声轰鸣、浪头撞击,极具动感;后两句写潮去后的静态,沙堆似雪,一静一动,使诗歌富有层次感。比喻:“卷起沙堆似雪堆”将潮水卷起的沙堆比作雪堆,形象地描绘出沙堆的洁白和堆积之态。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以“吼地来”生动写出潮来之势,由远及近,突出涛声的震撼;“头高数丈触山回”描绘浪潮达到顶点时的壮观,浪头之高、力量之强跃然纸上。后两句“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须臾”表明时间短暂,潮水迅速退去,转入静态描写。潮水卷起的沙堆如同雪堆,以静景衬托出潮来时的动态之美。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其七)》,以简洁流畅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钱塘江潮的壮丽景观。诗人巧妙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将潮水的汹涌澎湃与退潮后的宁静之美描绘得淋漓尽致。全诗不事雕琢,自然流畅却又精炼凝炼,既体现了民歌体诗通俗易懂的特点,又彰显出诗人对自然景观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是描写自然景观的佳作,千百年来为人传颂。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