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iù
·
·
zhú
zhī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táng
cáo
cáo
shí
èr
tān
zhōng
dào
lái
nán
cháng
hèn
rén
xīn
shuǐ
děng
xián
píng
lán

译文

瞿塘峡水刷刷流过众多险滩,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很艰难。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逐句剖析

"瞿塘嘈嘈十二滩":瞿塘峡水刷刷流过众多险滩,

# 十二滩:并非确数,犹言险滩之多。,嘈嘈:水的急流声。,瞿塘:瞿塘峡,在重庆奉节县境内,是长江三峡中长度最短但是山势极为险峻、水流最为湍急的一段。

"此中道路古来难":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很艰难。

# 此中:集作人言。

"长恨人心不如水":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

# 等闲:无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杂曲歌辞(其六·竹枝)》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对瞿塘峡险滩的描写,引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人心险恶的愤懑。这首诗描绘了瞿塘峡的险峻形势,并通过这一自然景观引出对人心险恶的感慨。诗的前两句“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描写了瞿塘峡的险阻。后两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心险恶的愤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杂曲歌辞(其六·竹枝)》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刘禹锡在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任夔州刺史期间,深受当地流行的“竹枝词”民歌形式的启发,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当地民歌的曲谱,创作了《竹枝词九首》。这组诗旨在描写当地的山水风俗、男女爱情以及个人的感慨与愤懑。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屡遭小人诬陷和权贵打击,被多次放逐,历经坎坷。这段艰难的遭遇使他对世态炎凉和人心险恶有了深刻的体察,因此在诗中发出“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的愤世嫉俗之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杂曲歌辞(其六·竹枝)》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这首诗描绘了瞿塘峡水流湍急、险滩众多的景象,并通过这一自然景观引出对人心险恶的感慨。诗的前两句“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描写了瞿塘峡的险阻形势;后两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则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心险恶的愤懑。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瞿塘峡的险峻形势,引出对人心险恶的感慨。诗中的“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以瞿塘峡的险滩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惊险的氛围。对比:将瞿塘峡的险滩与人心的险恶进行对比,指出“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生动地表达了对人心险恶的愤懑。这种由自然景观到社会现实的过渡,不仅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喻:“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诗人以瞿塘峡的险滩波涛比喻人心的险恶,指出瞿塘峡的波澜是因为险滩礁石而起,而人心却能在平静之地无端掀起风波,生动地表达了对世态人心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诗人以“瞿塘嘈嘈十二滩。”开篇,通过“嘈嘈”(形容水流湍急的嘈杂声)和“十二滩”(并非确数,而是泛指险滩之多)描绘出瞿塘峡的险峻形势。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瞿塘峡水流湍急、礁石林立的自然景观,还通过“古来难”三字,强调了这种险阻形势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为全诗奠定了险峻的基调。后两句:“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诗人从瞿塘峡的险峻形势联想到世态人情,通过“长恨”二字,直接表达出自己对人心险恶的愤懑和无奈。诗人认为,瞿塘峡之所以险,是因为水中有道道险滩;而人间世道之所以令人防不胜防,是因为人心比江水还要凶险。“等闲平地起波澜。”一句,用“平地”与“波澜”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揭示了人心的险恶和不可捉摸。诗人通过这种比喻,将抽象的人性险恶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世态的复杂与险恶。此句中的“长恨”与“等闲”形成情感上的转折,从瞿塘之险引出人心之险,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4. 作品点评

《杂曲歌辞(其六·竹枝)》刘禹锡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瞿塘峡的险滩与人心的险恶进行对比,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诗中“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生动地写出了人心的险恶,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懑。这种写法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其一)此蜀江《竹枝词》也。首二句言夔门之景,以叠字格写之,两用“白”字,以生韵趣,犹“白狼山下白三郎”,亦两用“白”字,诗中偶有此格。后二句言南人过此,近乡而喜;北人溯峡而上,则乡关愈远,乡思愈深矣。(其二)前二句言仰望则红满山桃,俯视则缘浮江水,亦言夔峡之景。第三句承首句山花而言,郎情如花发旋凋,更无余恋。第四句承次句蜀江而言,妾意如水流不断,独转回肠。隔句作对偶相承,别成一格,《诗经》比而兼兴之体也。(其六)首句言滟滪堆所在之地。次句言数十丈之奇石,屹立江心,千百年急浪排推,凝然不动。后二句以石喻人心,从《诗经》“我心匪石”脱化,言人心难测,东西无定,远不如石之坚贞。慨世情之雨云翻覆,不仅如第二首之叹郎情易衰也。(其七)首言十二滩道路艰难,以质朴之笔写之,合《竹枝》格调。第四直(按指“城西门前滟滪堆”)以石喻人心,此首以水喻人心。后二句言翟唐以险恶著称,因水为万山所束,巨石所阻,激而为不平之鸣,一入平原,江流漫缓矣。若人心则平地可起波澜,其险恶殆过于瞿唐千尺滩也。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异曲也。昔东坡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刘梦得《竹枝》九篇,盖诗人中了工道人意中事者也。使白居易、张籍为之,未必能也。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 唐时古意亦未全丧,《竹枝》《浪淘沙》《抛球乐》《杨柳枝》,乃诗中绝句,而定为歌曲。

宋王灼《碧鸡漫志》

# 刘梦得《竹枝》九篇,其一云: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其一云:“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其一云:“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曾摧。”又言昭君坊、瀼西春之类,皆夔州事。乃梦得为夔州刺史时所作。而史称梦得为武陵司马,作《竹枝词》,误矣。

宋葛立方《韵语阳秋》

# 竹枝词俚而雅。

明陆时雍《唐诗镜》

# 竹枝绝唱,后人苦力不逮。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诸诗生成《竹枝》声口,与绝句不同,即其调以想其声,真足动心悦耳。

明黄生《唐诗摘钞》

# 诗有近俚,不必其词之闾巷也。刘梦得《竹枝》,所写皆儿女子口中语,然颇有雅味。

明毛先舒

# 《竹枝词》本始自刘郎,因巴渝之旧调而易以新词,自成绝调。然其乐府诸作,篇篇皆佳。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按此词起于《巴渝》,唐人所作皆古蜀中风景,后人效此体于他地为之,非古矣。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调瑟词》

下一篇:唐·刘禹锡《浪淘沙古诗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