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烽寂寂尽收兵":边境的烽火台寂静无声,士兵全部收兵归营,
"宫树苍苍静掩扃":宫苑中的树木苍翠茂密,静静掩蔽着宫门。
"戎羯归心如内地":戎羯(北方少数民族)归附之心如同内地百姓,
"天狼无角比凡星":狼星象征战乱失去锋芒,如同普通星辰。
"新成丽句开缄后":新写成的优美诗句打开后,
"便入清歌满坐听":便化作清歌,满座皆听。
"吴苑晋祠遥望处":遥望吴地的苑囿与晋代的祠堂,
"可怜南北太相形":可叹南北地域差异太过明显。
# 太:一作“大”。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边塞的七言律诗。诗人借边烽尽收、宫树静掩、戎羯归心、天狼无角等景象,既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欣慰,也暗含对友人赠诗的答谢心意。
2. 写作手法
用典:“天狼无角比凡星”句巧用《楚辞·九歌》天狼星主战乱的典故,原意指天狼星象征战乱灾祸,诗中以“天狼无角比凡星”写天狼星没了代表战乱的锋芒,如普通星星般,喻割据势力消弭,赞颂平叛让边疆安定,表达诗人对和平安定的赞颂与欣慰;“吴苑晋祠遥望处”句巧用春秋吴国宫苑与晋国祠庙的地理分野典故,原指春秋时期吴、晋两国代表性建筑,有地域文化差异和历史纷争意味,诗中借二者暗指南北政权对峙的历史形势,“可怜南北太相形”表达了诗人对分裂局势的痛心与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对比:尾联“吴苑晋祠遥望处”中,“吴苑”(江南园林)与“晋祠”(北方祠庙)的并置,形成南北地域的鲜明对照。通过对比,诗人既表达了对江南风雅的欣赏(如吴苑的精致),又流露出对北方历史底蕴的敬重(如晋祠的庄严),同时表达了对国家安定、文明共生的赞美,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地域风貌的多样性。
3. 分段赏析
首联“边烽寂寂尽收兵,宫树苍苍静掩扃。”以“边烽寂寂”“宫树苍苍”两组画面开篇,边疆的烽火早已熄灭,战争的喧嚣消散殆尽;宫苑里的树木郁郁苍苍,在静谧中托举起庄重的宫阙。这两句从边疆到宫廷,勾勒出一幅战后山河初定的安宁画卷。颔联“戎羯归心如内地,天狼无角比凡星。”笔锋转向更深层的时代命题:“戎羯归心如内地”,说的是曾与中原对立的北方游牧部族,如今已真心归附,融入大唐的版图;“天狼无角比凡星”则化用了星象典故,古人认为天狼星主侵掠,此处说它失去了锋利的星芒,变得和普通星辰无异,实则暗喻那些曾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已被削弱,天下渐趋统一。颈联“新成丽句开缄后,便入清歌满坐听。”转向文人雅趣:诗人刚写成一首清新的诗作,刚拆开信封递出,这满纸丽句便被谱成悠扬的曲子,在宴饮的座席间传唱开来。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中唐时期文人以诗酬唱的传统,更透露出诗歌从案头走向市井的鲜活生命力。尾联“吴苑晋祠遥望处,可怜南北太相形。”则宕开一笔,由当下的情景转向空间与文化的对照:“吴苑”(江南的秀美园林)与“晋祠”(北方的历史遗迹)虽同为胜景,却因地域差异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诗人遥望两地,心中不禁泛起对南北文化各具特色的感慨。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的《重酬前寄》被收进《唐代刘禹锡七言八句律诗集》《古诗词精选300首全集》这类经典诗文总集里。它“以文为诗”的写作特点,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产生过影响。诗中“戎羯归心”这句暗含政治意味的表达,是研究刘禹锡边塞诗思想的重要线索。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里夸它“风格刚健,有杜甫诗歌的沉郁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