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老人七十余":有一个武昌老人已七十多岁,
# 人:一作将。
"手把庾令相问书":手拿着鄂州刺史的问候书信。
# 书:信。,庾令:指东晋时的庾亮,他曾做过中书令,后镇守武昌,这里用庾令来借指当时的鄂州(今湖北武昌)刺史。,把:拿着。
"自言少小学吹笛":他自己说少年时候学过吹笛,
# 少小:一作年少。
"早事曹王曾赏激":早年侍奉曹王,曾经大称赏心。
# 赏激:犹言激赏。,曹王:指的是曹王李皋。据《新唐书·太宗诸子传》记载,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希烈谋反,李皋率兵平叛,曾攻取蕲州。
"往年镇戍到蕲州":往年随从镇守到蕲州,
# 蕲州:旧州名,治所在今湖北省蕲春县南。,镇戍到:一作征镇戍。
"楚山萧萧笛竹秋":正是楚山风吹笛竹的高秋。
# 楚山:泛指楚地之山。
"当时买材恣搜索":那时为了买到优质的笛竹而到处搜索,
# 恣:恣意,尽情。,材:指上文提到的笛竹。
"典却身上乌貂裘":不惜典当了身上的黑貂裘。
# 乌貂裘:指用黑貂的皮制成的皮衣,十分名贵。,典:典当、抵押。
"古苔苍苍封老节":这支笛竹古苔青苍,封盖着老节,
# 封:封闭、遮盖。
"石上孤生饱风雪":孤独地在石上生长,饱经风雪。
# 上:一作山。
"商声五音随指发":吹起这笛子,商声五音随指而发,
# 商声五音:一作商音五声。商声:犹言秋声。商为五音之一,于四时为秋,其声凄厉,与秋天的肃杀气氛相符应,故称秋为商。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声。
"水中龙应行云绝":使水中龙吟应和,天上的行云都静止不动。
# 行云绝:流云静止不动。,龙应:龙鸣与之应和。汉代马融在《长笛赋》中写道:“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正相似。”这里说明了笛声像龙鸣之声。李白有诗云:“笛奏龙鸣水,箫吟凤下空。”(《宫中行乐词八首》其三)
"曾将黄鹤楼上吹":当年曾拿这笛子到黄鹤楼上吹奏,
# 黄鹤楼: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等人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将:拿着。
"一声占尽秋江月":美妙的笛音一响,便传遍了秋江月下。
# 占尽:传遍。
"如今老去语尤迟":如今老了,说话都格外迟缓,
# 语尤:一作兴犹。
"音韵高低耳不知":耳朵已分不清音韵的快慢高低。
# 耳不知:耳朵已分不清。
"气力已微心尚在":虽然气力已无但仍有吹笛之心,
# 心尚在:仍有吹笛之心。
"时时一曲梦中吹":常常将一曲在梦中奏吹。
# 时时:常常。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叙事诗。借武昌老人年轻时吹笛技艺高超、年老后技不如昔只能“时时一曲梦中吹”的景象,写出了对时光流逝、技艺衰退的感慨与人物细腻的心理变化。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手把庾令相问书”,通过鄂州刺史来信问候,侧面展现武昌老人吹笛技艺受推崇,为后文写其高超技艺铺垫;“早事曹王曾赏激”借曹王赞赏,从他人角度凸显老人技艺精湛。对面落笔:“自言少小学吹笛”“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借老人自述年少学笛经历、倾资求笛竹的行为,从对面落笔,间接体现老人对笛艺的热爱与追求,以及笛的精良。
3. 分段赏析
“武昌老人七十余,手把庾令相问书。”此两句叙写一位七十多岁的武昌老人,手中握着鄂州刺史寄来询问其近况的书信。以曲笔之法暗显这位老人在当时的知名度,借鄂州刺史亦来信问候,侧面点明老人的吹笛技艺在当时深受推崇,为后文铺陈老人技艺之高超埋下伏笔。“自言少小学吹笛,早事曹王曾赏激。”老人言说自己年少时便开始学习吹笛,早年侍奉曹王李皋时曾得到他的大加赏识。此处采用刘禹锡写诗惯用的对面着笔法,借他人之口道出老人吹笛技艺的高超不凡。“往年镇戍到蕲州,楚山萧萧笛竹秋。”这两句讲述老人往年随从曹王前往蕲州镇守戍卫,彼时正逢楚山金秋时节,山风掠过成片的笛竹,发出萧萧的声响。“当时买材恣搜索,典却身上乌貂裘。”这位老人自述当年为了购得优质的笛竹而四处寻访,竟不惜典当了身上所穿的黑色貂裘。此又为对面着笔法,借老人倾其所有求取笛竹的举动,侧面彰显此笛竹质地的精良。“古苔苍苍封老节,石上孤生饱风雪。”这两句从正面着笔,描绘了笛竹的非同寻常:苍苍古苔布满笛竹全身,覆盖了它的老节,这支笛竹在石头之上孤独生长,早已饱经多年的风霜雨雪。“商声五音随指发,水中龙应行云绝。”此处极写笛声的嘹亮高亢,能令行云遏止。两句言及吹笛老人技艺的高超:“我”吹奏此笛时,商声五音随手指而生发,水中的蛟龙应声和鸣,天上的行云也为之断绝。技艺如此精湛,难怪当年会得到曹王的“赏激”。“曾将黄鹤楼上吹,一声占尽秋江月。”当年,“我”曾手持这支笛子在黄鹤楼上吹奏,笛音一响便占尽整个秋江的月色。一个“曾”字勾起老人对往昔无数美好时光的回忆。如今秋江依旧,却再无笛声可闻,老人唯有在追忆那似水流年中重温当年的风采。“如今老去语尤迟,音韵高低耳不知。”如今“我”已然衰老,说话愈发迟缓,连音调的高低都难以分辨。此处叙写年老的现实,这对于一位技艺高超的乐人而言是残酷的,意味着他再也无法吹奏心爱的笛子,这般现实着实令人悲叹。“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老人话锋一转,从自述衰老之态中宕开一笔。尽管“我”如今气力衰微,心中却仍怀有吹笛之志,时常会在梦中吹奏一曲。恰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已无前行千里的气力,却始终怀有千里之志。
# 唐人乐府,惟张籍、王建古质,刘梦得《武昌老人说笛歌》宛转有思致。
宋曾季貍《艇斋诗话》
# 今谓梦得《说笛歌》云:“如今老去语犹迟,音韵高低耳不知。气力已无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不减乐天。
宋诗论家何汶《竹庄诗话》卷二十
# (刘禹锡)七言古大致多可观,其《武昌老人说笛歌》,娓娓不休,极肖过时人追忆盛年,不禁技痒之态。至曰“气力已微心尚在,时时一曲梦中吹”,不意笔舌之妙,一至于此。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上一篇:唐·刘禹锡《酬乐天衫酒见寄》
下一篇:唐·刘禹锡《宜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