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树鸣蝉后":在碧树间蝉鸣之后,
"烟云改容光":烟云似乎改变了天地的容貌与光泽。
"瑟然引秋气":萧瑟的秋意渐渐袭来,
"芳草日夜黄":芳草随着日子一天天变黄。
"夹道喧古槐":道路两旁古老的槐树发出喧闹之声,
"临池思垂杨":靠近池塘便想起垂柳的风姿。
"离人下忆泪":离别的人落下思念的泪水,
"志士激刚肠":有志之士也被触动了刚正的情怀。
"昔闻阻山川":过去听闻彼此山川阻隔难以相见,
"今听同匡床":如今却能同坐在一张床边。
"人情便所遇":人情往往随着境遇而改变,
"音韵岂殊常":就像这声音的韵律也并非总是寻常。
"因之比笙竽":因此将这声音比作笙竽之音,
"送我游醉乡":送我进入那沉醉的美好境界。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写蝉鸣之后秋天到来,烟云改变景色,芳草逐渐变黄等景象,营造出一种萧瑟、肃杀的氛围,借此抒发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比:“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将过去山川阻隔难以相见与如今同坐一处进行对比,突出了相聚的难得,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欣喜。联想:“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诗人由当下所听的声音联想到笙竽之音,进而想象自己仿佛进入了醉乡,使诗歌的意境得到拓展,表达出诗人对美好境界的向往。用典:诗中“志士激刚肠”暗引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刚肠疾恶”的刚直形象,呼应刘禹锡自身的政治气节;“醉乡”化用王绩《醉乡记》的避世理想,婉转表达对现实的疏离。
2. 分段赏析
《酬乐天闻新蝉见赠》开篇六句描绘了秋天到来时的自然景象,展现了季节的变化,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伤感的基调;接着由景及人,通过今昔对比,突出了与友人相聚的不易,强调了这份相聚的珍贵,使诗人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也为后文情感的发展做了铺垫;最后四句诗人由与友人相聚的情境引发对人情和声音韵律的思考,认为人情会随着境遇改变,而当下的声音如同笙竽之音般美妙,将自己带入了醉乡般美好的境界,表达出诗人对当下相聚时光的沉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一种浪漫的情怀结束全诗,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上一篇:唐·刘禹锡《和乐天鹦鹉》
下一篇:唐·刘禹锡《酬乐天衫酒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