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绕空城":荒野的河水环绕着空旷的城池流淌,
"行尘起孤驿":孤单的驿站前因行人的经过而扬起尘土。
# 孤驿:宜城驿。韩愈《纪宜城驿》云:“此驿置在古宜城内。”
"荒台侧生树":花坛旁有树木生长,
# 树:一作柏。,荒台:驿旁有楚昭王庙及殿城。全诗校:“荒,一作花。”
"石碣阳镌额":石碑在阳光下清晰地刻着文字或图案。
# 阳:碑的正面。,石碣:石碑。
"靡靡度行人":行人步伐缓慢地走过此地,
# 度:一作渡。,靡靡:迟缓。《诗经·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温风吹宿麦":温暖的春风轻轻吹拂着上一年种植的、已成熟的麦子。
# 宿麦:隔年才熟的麦。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分段赏析
《杂曲歌辞·宜城歌》前两句“野水绕空城,行尘起孤驿”以“野水”与“空城”相对,野水环绕着空旷的城池,既描绘了自然环境的荒凉,又暗示了城池的废弃与孤寂。野水的流动与空城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寂寥的氛围。孤驿前扬起的行尘,象征着行人的匆匆而过,也暗示了此地人迹罕至的荒凉。孤驿与空城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孤寂而荒凉的背景,为全诗奠定了基调。中间两句“荒台侧生树,石碣阳镌额”这两句以“荒台”与“树”相对,荒台旁树木的生长,既展现了自然生命力的顽强,又暗示了昔日繁华的遗迹。荒台的美丽与树木的葱郁,与前两句的荒凉形成对比,增添了一丝生机与希望。石碑上的文字在阳光照射下清晰可见,暗示着此地有着某种历史或文化的遗迹。石碣的存在,使得这片荒凉之地显得更加厚重与深沉,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的遐想。最后两句“靡靡度行人,温风吹宿麦”行人缓慢地走过此地,他们的步伐显得疲惫而沉重,既反映了旅途的艰辛,也暗示了人们内心的沉重与忧虑。行人的形象与前面的荒凉景象相呼应,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忧伤与哀愁的背景。温暖的春风吹拂着隔年成熟的麦田,为这片荒凉之地带来了一丝生机与希望。温风的吹拂与宿麦的成熟,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也与前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暗示着生命的顽强与希望的存在。
下一篇:唐·刘禹锡《登司马错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