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ào
ē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yún
wài
zhī
xíng
míng
shēng
qiū
shí
wén
liú
fēng
shì
sǒng
niú
tóu
quán
yǎn
qián
tōng
hǎi
sōng
mén
dài
qiū
chí
huí
hǎo
fēng
jǐng
wáng
xiè
céng
yóu

译文

云雾之外的支硎寺,声名可与虎丘山相媲美。石头上的纹理好似留下了马的足迹,山峰的走势高耸如同牛头一般。泉眼在地下暗暗与大海相通,松门已经预先带来了秋天的气息。我在此流连忘返,这风景如此美好,当年王导、谢安等人也曾到此游览。

逐句剖析

"云外支硎寺":云雾之外的支硎寺,

# 支硎寺:即报恩寺。

"名声敌虎丘":声名可与虎丘山相媲美。

# 虎丘:虎丘山特。

"石文留马迹":石头上的纹理好似留下了马的足迹,

# 马迹:马蹄印。

"峰势耸牛头":山峰的走势高耸如同牛头一般。

# 牛头:支酬山寺前山峰名。

"泉眼潜通海":泉眼在地下暗暗与大海相通,

# 泉眼:泉水之源。

"松门预带秋":松门已经预先带来了秋天的气息。

# 秋:秋意,凉意。

"迟回好风景":我在此流连忘返,这风景如此美好,

# 迟回:留连何。

"王谢昔曾游":当年王导、谢安等人也曾到此游览。

# 王谢:王羲之、谢安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题报恩寺》由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彼时刘禹锡担任苏州刺史,在履职期间游览报恩寺,被其高耸入云的地势、周边幽静的环境以及诸多名胜所吸引,有感而发写下此诗,运用侧面描写、借景抒情、用典等写作手法,借笔墨表达对报恩寺由衷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怀古诗。描绘了报恩寺地势高耸、环境清幽的景象,通过对寺周石纹、峰势、泉眼、松门等景观的刻画,以及对王谢曾游此地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报恩寺的赞美之情,同时引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怀。借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展现出寺庙的独特魅力和厚重底蕴。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开篇便说报恩寺远在云外,其名声能与虎丘相匹敌。不直接描述报恩寺如何壮观,而是通过与著名的虎丘作比较,侧面烘托出报恩寺的知名度和重要地位,引发读者对报恩寺的好奇和向往。借景抒情:诗人描写了石头上留存的马迹、高耸的牛头峰、与海相通的泉眼以及带着秋意的松门等景象。表面是写景,实则借这些独特的景色抒发了对报恩寺及其周边环境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怀。用典:运用了“王谢”的典故。东晋时期的王、谢两大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代表人物如王导、谢安等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诗人提及王谢曾游此地,增添了报恩寺的历史文化底蕴,借古思今,引发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使诗歌更具深度和韵味。

3. 分段赏析

《题报恩寺》首联“云外支硎寺,名声敌虎丘”,诗人开篇点题,将报恩寺置于“云外”,营造出一种高远清幽的氛围,又通过与虎丘对比,直接突出报恩寺的名气,引发读者对报恩寺的好奇。颔联“石文留马迹,峰势耸牛头”,具体描写寺内景色。“石文留马迹”为寺庙增添神秘色彩,让人遐想马迹的来历;“峰势耸牛头”则生动描绘山峰的雄伟姿态,如牛头般高耸,给人以直观的视觉感受。颈联“泉眼潜通海,松门预带秋”,进一步刻画报恩寺的独特景观。“泉眼潜通海”的夸张描述,使泉眼充满神秘;“松门预带秋”从触觉和视觉角度,写出松门在未到秋天时就已有秋意,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尾联“迟回好风景,王谢昔曾游”,诗人因眼前美景而流连忘返,又借王谢典故,让读者感受到寺庙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升华了诗歌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南宫、左辅,两处交代)》

下一篇:唐·刘禹锡《始至云安寄兵部韩侍郎中书白舍人二公近曾远守故有属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