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贤王后":他本是汉室贤王的后裔,
"孔门高第人":又是孔门品学兼优的弟子。
"济时成国器":匡济时局成为栋梁之材,
"乐道任天真":安贫乐道葆有赤子之心。
"特达圭无玷":如圭玉般高洁无瑕,
"坚贞竹有筠":似翠竹般坚贞有节。
"总戎宽得众":统帅军队因宽厚深得人心,
"市义贵能贫":践行道义以安贫为贵。
"护塞无南牧":镇守边塞阻胡马南侵,
"驰心拱北辰":忠贞之心向往北辰之星。
"乞身来阙下":乞求归老来到宫阙之下,
"赐告卧漳滨":蒙恩告病退居漳水之滨。
"荣耀初题剑":当年题剑受封何等荣耀,
"清羸已拖绅":而今清瘦身躯空垂绅带。
"宫星徒列位":官位如星辰徒然排列,
"隙日不回轮":时光似逝水永不回轮。
"自昔追飞侣":往昔共逐青云的挚友,
"今为侍从臣":今日已成侍从君王的孤臣。
"素弦哀已绝":素琴哀音早已断绝,
"青简叹犹新":青史遗恨却仍鲜明。
"未遂挥金乐":未及享受挥金之乐,
"空悲撤瑟晨":徒然悲叹撤瑟之晨。
"凄凉竹林下":竹林萧瑟凄清依旧,
"无复见清尘":再难觅你清雅的身影。
# 无复见清尘:从叔自渭北节度以疾归朝,比及拜尚书,竟不克中谢。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悼亡诗。颂扬了工部刘尚书身为汉室贤王后裔、孔门高徒的品德与才能,追述其济世报国、乐道任真的生平,提及他因病归朝、拜官后未及面圣谢恩的遗憾,寄寓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哀悼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汉室贤王后,孔门高第人”的典故,盛赞刘尚书出身显贵、才德兼备;“济时成国器,乐道任天真”则刻画其济世之才与率真品性。接着以“圭无玷”“竹有筠”为喻,彰显其品格高洁、坚贞不屈;“总戎宽得众,市义贵能贫”“护塞无南牧,驰心拱北辰”,既述其治军宽厚、守边有功的功业,又赞其清廉自守、忠心向国的操守。“乞身来阙下,赐告卧漳滨”,写刘尚书因病求归、未及面圣的遗憾;“荣耀初题剑,清羸已拖绅”以“题剑”的荣耀与“拖绅”的病弱对比,暗叹命运无常。“宫星徒列位,隙日不回轮”“素弦哀已绝,青简叹犹新”,则在时光难返、音容已逝的悲叹中,寄寓对逝者的追思。结尾“凄凉竹林下,无复见清尘”,以萧瑟之景收束,将哀悼之情推向深沉。全诗巧用典故(如“汉室”“孔门”“市义”)、比喻(玉圭、修竹)、对比(荣耀与衰病),把对友人的推崇、哀悼与人生无常的感慨交融,语言沉郁真挚,尽显悼亡诗的厚重格调。
3. 作品点评
此五言排律结构谨严,对仗精工。刘禹锡以“拱北辰”典喻刘尚书辅君之忠,借“市义”故赞其仁义之举。用典以古证今,暗合儒家哲思,于辞章中见深意,彰显其“用典深婉、哲思内蕴”的诗风。全诗既勾勒逝者生平勋业,亦融深切悼念之情,格律精严而情致流转,堪称唐代悼亡诗中“以典寄怀、情文相生”。“拱北辰”典出《论语》,喻忠君;“市义”出自《战国策》,喻轻利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