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淘沙不暂停":江中流水一刻不停歇地冲刷着沙砾,
# 淘沙:冲刷着砂砾。
"前波未灭后波生":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 前波未灭后波生:前面的波浪尚未退去后面的波浪已经生成。
"令人忽忆潇湘渚":使人忽然回忆起昔日漫步潇湘洲头的往事,
# 渚:往事。,潇湘:潇水和湘水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北会合。此借潇湘泛指湖南一带。刘禹锡曾谪居朗州十年,此云“忽忆”,可知此诗作于其后。
"回暗迎神三两声":不禁和着迎神曲调唱了几声。
# 迎神:迎神曲,湖南一带民间祀神歌曲。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题材的诗。描绘了流水持续淘沙,前波未息后波又起的自然动态景象,营造出一种生生不息、变化不止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中事物新旧交替的敏锐洞察,借由眼前景展开丰富联想,回忆起潇湘渚及迎神歌声。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世代更迭的感慨,以及蕴含其中的怀古情思或对往昔特定情境的追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起兴,用流水淘沙这一自然现象为喻,兴起下文对时光流逝、新旧交替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人生与事物发展的规律,为诗歌奠定哲理基调。联想:“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诗人由眼前的流水淘沙之景,联想到潇湘渚,仿佛听到迎神的歌声,增添了诗歌的悠远韵味与文化底蕴,使情感表达更为丰富。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诗人描绘了一幅动态的自然画面,滔滔流水不停地冲洗着泥沙,前面的波浪还未消逝,后面新的波浪又已涌起。这两句诗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写,又蕴含深刻哲理,形象地展现了事物不断发展、新旧交替的规律,如同流水与波浪,永不停歇。此句以景入理,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后两句:“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诗人笔锋一转,由眼前的流水之景,思绪突然飘至潇湘的小洲,仿佛又听到了那迎神的歌谣。“忽忆”二字,表明这种联想的突然性,使诗歌的意境瞬间拓展。潇湘渚在古代文化中有特定的内涵,迎神歌更增添了一种神秘、悠远的氛围,引发读者对潇湘之地古老文化与历史情境的遐想,传达出诗人怀古或追思往昔的情感,使诗歌在哲理之外,又蕴含了深厚的情感韵味。
4. 作品点评
刘禹锡擅长于诗章之中,借自然现象映照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诸如千帆竞发,万木争荣,鲜明展现出事物新陈代谢的蓬勃态势。在此诗里,一句“前波未灭后波生”,更是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事物运动的生生不息。他以生动形象寄托深刻哲理,于读者眼前勾勒出一幅洪波汹涌、泥沙俱随的壮阔画卷。这画面,色彩鲜明,气势磅礴,仿佛能听见那连绵不绝的呼啸涛声。波涛层层推进,一浪紧追一浪,一浪高过一浪,高潮接连涌起,如江水般绵延无尽。如此恢宏阔大的动态景观,极具视觉与听觉冲击力,令人惊心动魄,心神为之撼动。在不知不觉间,引导读者展开对哲理的思索与探寻,于自然之景中领悟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 触景含情,幽恨难写,人情只在口头。
明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
# 杨慎列为妙品。敖英曰:梦得《浪淘沙》数首,独此佳。李梦阳曰:人情只在口头。陆时雍曰:物情人思,佳境自然。唐汝洵曰:只“忘我实多”意。薛维翰《怨歌》末句,禹锡改“要”为“独”,欠圆活矣。然以第三句较之,终是薛作浅露。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唐汝询曰:妇人临水望夫,而以浪之淘沙起兴;言日斜而不至,则不如飞燕之有情也。
清吴昌祺《删订唐诗解》
# 《浪淘沙词》,始于白居易、刘禹锡,大抵描写风沙推移,以见人世变迁无定,或则托意男女恩怨之词。禹锡此首乃言3淘沙拣金之劳,而“美人”、“侯王”或未知也。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上一篇:唐·刘禹锡《台城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