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héng
zhōu
shí
fāng
zhé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shuāng
fēng
diāo
zhī
cāng
shēng
wàng
jué
shì
lín
bēi
kōng
huái
怀
shì
ān
rén
lüè
jiàn
nán
hūn
jià
shí
cǎo
hán
guī
tài
shǐ
fén
sān
chǐ
jìn
yāo
shuò
fāng
suì
xíng
dāng
mǎn
wèi
jūn
kān
èr
bēi

译文

一夜之间,西风吹凋了玉芝,老百姓绝望了,文士们十分伤悲。你徒然怀抱治世安民的才略,却没有看见儿女们嫁娶时刻到来。你留下的一套文稿,应该交给太史收藏,你葬在异乡的孤坟,要与要离之墓并排。像蔡邕那样,我的贬谪岁月终有到头之日,那时,我要为你重新撰刻一块丰碑。

逐句剖析

"一夜霜风凋玉芝":一夜之间,西风吹凋了玉芝,

# 玉芝:是传说中的仙草,这里用来比喻吕温是非凡人物。,霜风:指秋风。

"苍生望绝士林悲":老百姓绝望了,文士们十分伤悲。

# 士林:指有声望的文士们。,苍生:古代用来指称老百姓。

"空怀济世安人略":你徒然怀抱治世安民的才略,

# 安人:犹言安民。唐时文人写文章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民”为“人”。

"不见男婚女嫁时":却没有看见儿女们嫁娶时刻到来。

"遗草一函归太史":你留下的一套文稿,应该交给太史收藏,

# 一函:指一套,一匣。,遗草:这里指吕温遗留下来的文稿。吕温为文颇富文彩,尤擅铭赞,亦能诗。

"旅坟三尺近要离":你葬在异乡的孤坟,要与要离之墓并排。

# 要离:是春秋末吴国刺客,相传吴王阖闾派要离谋刺出奔在卫的吴王僚之子庆忌,庆忌被刺死后,要离行至江陵,也伏剑自杀。事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旅坟:指的是吕温死于异乡,在异乡安葬。旅,一作孤。

"朔方徙岁行当满":像蔡邕那样,我的贬谪岁月终有到头之日,

# 满:一作晚。,徙岁:指贬谪的岁月。这里暗用东汉蔡邕之典。据《太学明儒列传》载:“(邕)数上疏言朝政阙失,宦者疾之,下洛阳狱,有诏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徙朔方五原……会大赦,宥还本郡。”,朔方:汉代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北。

"欲为君刊第二碑":那时,我要为你重新撰刻一块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为悼念挚友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前两联以“霜风凋玉芝”“空怀济世略”痛陈吕温早逝与抱负成空;颈联通过“遗草归太史”“旅坟近要离”,赞其文章不朽并暗喻政治孤忠;尾联以蔡邕流放自况,誓言平反后为其重立丰碑。全诗用典精切,情感沉痛,展现了刘禹锡将个人遭际与家国兴衰相融的深厚笔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的一首七言律诗,时刘禹锡贬居朗州(今湖南常德)。吕温为刘禹锡政治盟友,参与“永贞革新”,后任衡州刺史,因忧劳政事病逝,年仅40岁。刘禹锡闻噩耗后,结合自身贬谪之痛,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全诗通过“霜风凋玉芝”“遗草归太史”等意象,哀悼友人吕温的早逝,痛惜其济世之才未展,并暗含对自身贬谪境遇的愤懑。诗中既有对友人功业与文章的高度评价,亦通过“朔方徙岁”的典故,寄托对政治沉浮与人生无常的感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一夜霜风凋玉芝”,将吕衡州的去世比作玉芝被霜风凋零,形象地写出了吕衡州的早逝和美好生命的消逝,表达出诗人的痛惜之情。用典:“旅坟三尺近要离”,运用要离的典故,暗示吕衡州的高尚品格和诗人对他的赞誉,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首联“一夜霜风凋玉芝,苍生望绝士林悲”诗人以“霜风凋玉芝”的形象比喻,描绘了吕衡州的突然离世,如美玉般的他被霜风摧残,苍生为之失望,士林为之悲痛,奠定了全诗沉痛的基调。颔联“空怀济世安人略,不见男婚女嫁时”诗人感慨吕衡州空有济世救民的谋略,却未能亲眼见到子女成家立业,进一步抒发了对逝者的惋惜与悲痛,体现了命运的残酷。颈联“遗草一函归太史,旅坟三尺近要离”写吕衡州留下的遗稿将归太史,而他的坟墓就在要离附近,通过对遗稿和坟墓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肃穆的氛围,也暗示了吕衡州的品格如同要离一般高尚。尾联“朔方徙岁行当满,欲为君刊第二碑”诗人表明自己在朔方的谪居即将期满,想要为吕衡州刊刻第二块碑,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想要为其彰显功绩的愿望。

4. 作品点评

《哭吕衡州,时予方谪居》语言凝练深沉,情感真挚痛切。诗中“遗草一函归太史”既赞吕温的才华,亦暗含对其著作湮没的惋惜;“欲为君刊第二碑”以立碑之愿收束,既显追思之深,又暗藏对自身贬谪命运的豁达。全诗用典贴切,虚实相生,以悼友为表,以抒怀为里,展现了刘禹锡沉郁中见骨力的诗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遗草一函归太史,孤坟三尺近要离。”……雄浑老苍,沉着痛快,小家数不能及也。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此言温之死,士民皆悲,盖惜其有济世安民之才,早卒而不见男婚女嫁也。

明学者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

# 读先生此诗,不独为衡州而哭,实为天下而哭,不可泛作哭友诗观也。

清学者朱三锡《东岩草堂评订唐诗鼓吹》

# 通首精湛,气魄堂皇,句句相称,洵是名家之作,亦诗之正派也。妙在从比体虚起,下用实接。

清学者胡以梅《唐诗贯珠》

# “遗草一函归太史,孤坟三尺近要离。”若必拘拘切合,则要离冢在吴,《旧唐书》称温自衡州还,郁郁不得志而没。秦、吴相去千里,不亦太失事实乎?然总以形容旅榇蒿葬之悲,所谓镜花水月,不必果有其事。

明末清初学者贺裳《载酒园诗话》

# 上半首骨肉停匀,而有筋干;下半全用典以相喻;虽实乃虚;所以妙。

清文学家、诗人屈复《唐诗成法》

# 梦得此时在贬谪,故以伯喈在朔方自比。伯喈有为人作二碑三碑者,故拟北还,虽吕已有碑,犹欲为更撰也。

清散文家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

# 首韵叙起吕,率以次句立案。…末韵并以己方谪居意结而哭之,义尽矣。

清学者曹锡彤《唐诗析类集训》

# 起突写其卒,中有哭意。五、六略转笔换气。

清学者、作家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闻道士弹思归引》

下一篇:唐·刘禹锡《萋兮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