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liǔ
zhī
jiǔ
shǒu
èr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nán
dōng
chéng
chūn
cǎo
shí
xiāng
féng
chù
táo
hóng
bái
jiē
kuā
hǎo
chuí
yáng
xiāng
huī

译文

城南小路城东郊外,正值早春到来之时,过往行人相逢会面何处没有杨柳依依?桃花艳红李花洁白人都称赞,这美景还须杨柳助力。

逐句剖析

"南陌东城春草时":城南小路城东郊外,正值早春到来之时,

"相逢何处不依依":过往行人相逢会面何处没有杨柳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桃花艳红李花洁白人都称赞,

"须得垂杨相发挥":这美景还须杨柳助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诗的开篇点明时间和地点,在春早之时的南陌东城,处处可见杨柳依依之态。后两句将桃红李白与垂杨进行对比,认为虽然桃花、李花娇艳被人夸赞,但必须有垂杨的映衬,春天的景色才更加完美,体现了万物相互依存的关系。整首诗通过对春天不同花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展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美好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时间来看,此组诗应是其晚年创作的成果。有观点认为,诗作诞生于唐文宗大和六年至八年(832-834年)刘禹锡任职苏州期间。然而,深入研读诗中内容,会发现诗里所描绘的多为长安、洛阳的风物景致,因而这一说法存疑。从创作风格的演变来讲,刘禹锡早年在湘沅、巴渝地区创作的《踏歌词》《竹枝词》,洋溢着浓郁的民歌风情,语言质朴、节奏明快,充满生活气息。但《杨柳枝词九首》与之相比,风格已发生显著变化。尽管仍以民歌为题,可其中文人诗的特质更为突出,这清晰地展现出民歌经文人之手后,逐步“雅化”的普遍趋势。正如清人王士祯在《诗友诗传录》中所点明的,《竹枝词》广泛地歌咏各地风土人情,而《杨柳枝词》则专门围绕杨柳展开,二者题材上存在明显差异。在《杨柳枝词九首》里,每一首都紧扣杨柳这一主题,或是将杨柳拟人化,借其抒发情感;或是以杨柳为象征,传达深刻的哲理,手法统一且连贯。加之诗中明确提及长安以及洛阳的金谷园、铜驼陌、炀帝行宫等北方特有的地点,据此可以合理推断,这组诗是刘禹锡晚年身处长安和洛阳这东西二京时期创作的。此外,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交往密切,二人唱和酬答频繁。白居易曾作组诗《杨柳枝词八首》,其开篇首句便写道:“《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禹锡的这组《杨柳枝词九首》,正是对白居易诗作的应和之作,两位文学大家以诗会友,借杨柳这一意象,在诗中交流情感、切磋诗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两句:“南陌东城春早时,相逢何处不依依?”描绘了春早时节,在城市的南陌东城,到处都能看到杨柳轻柔摇曳的情景。“何处不依依”强调了杨柳无处不在且姿态婀娜,营造出一种充满生机与柔情的春日氛围,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后两句:“桃红李白皆夸好,须得垂杨相发挥。”诗人先承认桃花、李花娇艳美丽,备受夸赞,然后笔锋一转,指出必须有垂杨的相互映衬,春天的美景才得以充分展现。这两句突出了垂杨在春景中的独特价值,说明了大千世界中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深化了诗歌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禹锡《海阳十咏·飞练瀑》

下一篇:唐·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其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