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团甘子":白露点点,凝结于团团柑橘上,
# 甘子:柑橘的果实。甘,通“柑”,即柑橘。,团:圆。一说指露珠在柑橘上形成,一说指柑橘的果实变得圆大而丰满。
"清晨散马蹄":清晨我骑马经过一片橘林。
"圃开连石树":花圃菊花盛开,远远看去仿佛与山石树林连成一片,
# 圃:种植蔬菜瓜果的园地。
"船渡入江溪":在渡口,小船缓缓驶入江溪之中。
"凭几看鱼乐":靠在马鞍上看喜悦的鱼群,
# 鱼乐: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后亦以喻纵情山水,逍遥游乐。,几:指马鞍。《八哀诗》(其五):“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鱼乐:《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此用其意。
"回鞭急鸟栖":又挥鞭赶马回去,比归鸟还急促。
# 急:一作至。
"渐知秋实美":我知道秋天的果实已渐渐甜美,
# 秋实:秋季成熟的谷物及果实。
"幽径恐多蹊":幽静的小路就怕它多生岔道,让我找不到回家的路。
# 蹊:小路。由于采摘果实的人多了,故而“多蹊”。,幽径:指僻静的路;清幽的小路。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材为写景抒情。诗中描绘了白露凝结在柑子上,诗人清晨骑马出游,经过果园后乘船渡入江溪,途中观鱼赏景,最后感慨秋实之美,又担忧在幽径中迷失。通过一系列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美景的喜爱,以及在秋游中的复杂心情。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诗中既有如“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的静态景物描写,展现环境的清幽;又有“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的动态场景,使画面富有生机,生动地展现了秋游的过程。细节描写:“白露团甘子”中“团”字生动地写出了白露凝聚的形态,“回鞭急鸟栖中“急”字形象地表现出鸟被惊飞的状态,通过这些细节使诗歌更加细腻逼真。借景抒情:杜甫通过描写白露、甘子、石树、江溪、鱼鸟等一系列秋景,抒发了自己乘兴秋游的愉悦心情,以及对秋景的喜爱和对可能迷路的微妙担忧,情感自然流露。用典:“看鱼乐”化用《庄子》中“鱼之乐”的典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也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点明时节和出游兴致,白露凝聚在柑子上,清晨诗人骑马漫步,画面清新,奠定了轻松的基调。颔联“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描绘途中所见,果园与石树相连,小船驶入江溪,由陆行转为舟行,展现出开阔的空间转换和静谧的氛围。颈联“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写诗人凭几观鱼的乐趣,以及挥鞭赶路惊飞归鸟的动态场景,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尾联“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由景及情,诗人在游玩中逐渐体会到秋实之美,同时又担心在幽静的小路上迷失方向,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未知的隐忧
4. 作品点评
《白露》这首诗在内容上,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白露时节的秋景,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巧妙融合,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形式上,作为五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用词精准。整首诗虽未刻意雕琢,却以平淡自然之语,展现出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层次,既有对生活情趣的捕捉,又有对人生境遇的隐约思考,是杜甫诗歌中展现其观察入微、情感深沉风格的作品。
# 此公游甘林之作。甘乃南楚佳果,公所注意。而白露团之,甘将熟矣。于是清晨乘马而往,圃树在望,又渡江溪,凭几看鱼,乐同濠上,竟日不厌,见鸟栖而始急于回鞭,其得趣可知矣。秋实渐美,幽径多蹊,不知果能跃其味否也?此亦意外之虑,犹渊明“种豆”诗所云“但使愿无违”也。
明王嗣奭《杜臆》
# 连石之树,开圃而见;入江之溪,乘船而渡。“连”字,属树不属圃;“入”字,属溪不属船。方看鱼乐,而心急鸟栖,秋日短也。幽径多蹊,恐有窃取,亦爱甘而故为戏词耳。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因甘熟,往修园圃,以防人之窃摘也。意在结联,先叙后点格也。盖戏笔耳。
清赵星海《杜解传薪》
上一篇:唐·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
下一篇:唐·韩愈《琴曲歌辞·履霜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