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战春来苦":与叛军的交战从春天一直持续到现在,战斗十分艰苦,
# 接战:指交战。
"孤城日渐危":四顾无援,睢阳已成为一座空城,日渐艰危。
"合围侔月晕":叛军重重围困睢阳的态势,就像月亮周围的晕圈一样,围了一层又一层,
# 月晕:指月亮周围的晕圈。,侔:等同。
"分守若鱼丽":守军则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布成像鱼丽那样的阵法,抵御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 鱼丽:一作“鱼鳞”,是古代的一种阵法。,若:一作“效”。
"屡厌黄尘起":守城军民同仇敌忾,多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 黄尘:指叛军进攻时所扬起的尘土。,厌:压住。
"时将白羽挥":指挥官站在城头亲冒矢石,不时地挥动旗帜指挥军民作战。
"裹疮犹出阵":受伤的将士包扎好伤口,又重新回到了战场上,
# 裹疮:指包扎伤口。
"饮血更登陴":守城官兵浴血奋战,愈战愈勇。
# 陴:指城上有射孔的矮墙。,饮血:指浴血奋战。
"忠信应难敌":将领忠心报国,又能取信于士兵,应该是不可战胜的,
"坚贞谅不移":坚贞不屈与敌战斗到底的意志决不会改变。
# 移:改变。
"无人报天子":我和将士们苦战守城,战况危急,却无人上报天子,
"心计欲何施":虽有破敌的谋略,却无法得以实现。
# 心计:指破敌的谋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战争诗。诗中描写了自春天以来战事艰苦,孤城日益危急;敌军合围如同月晕般严密,我方分兵坚守采用鱼丽阵法;将士们多次击退敌军扬起的黄尘,主帅不时挥动白羽指挥作战表达了诗人对守城将士们忠诚坚贞、英勇无畏精神的高度赞扬,同时也抒发了对他们功绩被埋没、计策无法施展的惋惜与不平。
2. 写作手法
比喻:“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以“月晕”比喻敌人包围圈的严密,以“鱼丽”形容唐军分兵防守的严整阵容,生动形象地展现敌我双方攻守态势,突出睢阳局势危急与唐军众志成城,增强画面感与表现力。直抒胸臆:“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直接表达诗人誓死报国、意志坚定的决心;“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在绝境中直抒遗憾,将诗人振兴国家的抱负无法施展的感慨尽情抒发,使全诗感情达到高潮,凸显诗人忠君爱国、鞠躬尽瘁的形象。
3. 分段赏析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战斗自春日启幕,一个“苦”字,凝缩了爱国将士们无数艰辛隐忍的过往。“孤城”二字,勾勒出睢阳深陷绝境、外援难期的窘迫之态;“日渐”一词,尽显睢阳危局如蚁穴溃堤,步步紧逼;那一个“危”字,仿若警钟震耳,惊心动魄。由此可见,诗人心中,漫长“春来苦”不足为惧,唯睢阳这要冲之地“日渐危”才是心头重忧,其忧国忧民、舍生忘死的拳拳爱国丹心,于此清晰可辨。“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二句,铺陈敌我攻守阵势。敌军包围圈仿若“月晕”箍月,一圈紧似一圈,密不透风,愈显上文“孤城”之孤危;唐军于城墙之上,以五人为伍,分兵严守,严整如平地列阵的鱼丽之阵,由此得窥唐军上下众志成城、齐心卫国的坚韧斗志,亦足见诗人身为统帅,临危不乱,治军有方的卓越才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承上续写,尽显诗人对叛军的切齿仇视与指挥若定的风范。“屡”字道尽敌军进犯之频,“厌”字则入木三分,镂刻出诗人对叛军的满腔愤懑。张巡曾在《谢加金吾表》中奏禀唐肃宗李亨:“臣被围四十七日,凡一千八百余战,当臣效命之时,是贼灭亡之日。”短短四十七日,便历经千八百余战,经年累月,战事之繁密可想而知。面对这般频繁交锋,念及睢阳保卫战于全局之关键意义,诗人心底豪情顿生,“时将白羽挥”五字,瞬间洗去战场血腥气,栩栩如生地绘出诗人仿若诸葛武侯羽扇纶巾,“指麾三军,皆从其进止”(《三国志》)般的儒雅将风。“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二句,专为唐军广大将士塑像留痕。“疮”字点明伤口绝非新创,战事惨烈至此,旧伤未愈又添新伤,“裹”字凸显将士们不顾伤痛,负创苦战的坚毅。一个“犹”字,宛如画龙点睛,精妙绝伦地展现出将士们奋战到底、九死不悔的顽强毅力。“饮血”者,多为重伤士卒,战伤痛彻心扉,泪湿衣衫,然一听战斗号角,仍拼尽全力攀上城头矮墙,倾尽所有力量防守。据《通鉴·唐纪三十五》所载,至德二年七月,“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通鉴·唐纪三十六》亦载,同年冬十月,“城中食尽,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为守睢阳,城中守兵将可食之物悉数吃尽,末路之际,罗雀掘鼠、杀马充饥,“人知必死,莫有叛者。”“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二句,掷地有声,彰显诗人誓死报国之心永固。一个“难敌”,一个“不移”,如炬火光,将诗人赤诚爱国之心映照得淋漓尽致。末两句“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乃是诗人于绝境之中的悲叹之词。孤城将破、众人将殉之际,诗人虽觉死亦无憾,唯憾诸多振兴国之良策、建言无人可代其呈递天子,故而无缘施行“心计”。此一笔,将全诗情感推至巅峰,昭示诗人非独是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亦是“位卑未敢忘忧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贤臣良辅典范。
4. 作品点评
该诗歌在叙事层面颇具巧思,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以精炼笔触勾勒场景,叙事简明扼要,重点内容刻画细致,主次分明。全诗共十二句,首尾各两句独立成章,中间八句两两相对,形成四组精妙对偶。每一组对句不仅对仗工整自然,更融入巧妙韵律,使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在节奏起伏间增强了音乐美感,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 张睢阳《闻笛》诗及《守睢阳》排律,当置六经中敬礼之,勿作诗读。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赞曰:张巡、许远,可谓烈丈夫矣。以疲卒数万,婴孤墉,抗方张不制之虏,鲠其喉牙,使不得搏食东南,牵掣首尾,豗溃梁、宋间。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巡先死不为遽,远后死不为屈。巡死三日而救至,十日而贼亡,天以完节付二人,畀名无穷,不待留生而后显也。
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忠义传》
# 禄山反,(巡)与睢阳太守许远婴城自守,经年城陷,死节。有诗云:“……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清余成教《石园诗话》
# 张睢阳诗不多,亦足轥轹一时。其《闻笛》诗,人多采之。如《守睢阳》诗……博大工稳,置之杜老集中,几难轩轾。
清佚名《静居绪言》
上一篇:唐·常建《古意三首》
下一篇:唐·李白《述德兼陈情上哥舒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