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人职司忧":制造箭的工匠一心担忧,
"为箭恐不精":就怕制作的箭不够精良。
"精在利其镞":要让箭精良关键在让箭头锋利,
# 在:一作则。
"错磨锋镝成":精心磨砺使锋刃锐利成型。
"插以青竹簳":箭身插上青青的竹杆,
"羽之赤雁翎":再用赤雁的翎毛作为箭羽。
"勿言分寸铁":别看这只是小小的一块铁,
"为用乃长兵":使用起来却是长兵器中的关键。
"闻有狗盗者":听闻有那些如同狗盗的人,
"昼伏夜潜行":白天潜藏夜晚偷偷出行。
"摩弓拭箭镞":他们摩挲着弓擦拭着箭镞,
"夜射不待明":天一黑就迫不及待地射箭伤人。
"一盗既流血":一个盗贼伤人致其流血后,
"百犬同吠声":周围上百条狗一同狂吠。
"狺狺嗥不已":狗叫声嘈杂不停,
"主人为之惊":房屋的主人因此被惊醒。
"盗心憎主人":盗贼心里憎恶主人,
"主人不知情":可主人却对此一无所知。
"反责镞太利":反而责怪箭镞太过锋利,
"矢人获罪名":制造箭镞的工匠因此背上了罪名。
"寄言控弦者":我要对那些拉弓射箭的人说,
"愿君少留听":希望你们能稍稍停留听一听。
"何不向西射":为什么不向西射箭,
"西天有狼星":西边天上有象征邪恶的狼星。
"何不向东射":为什么不向东射箭,
"东海有长鲸":东海里有危害的长鲸。
"不然学仁贵":要不就学薛仁贵,
"三矢平虏庭":三箭平定敌虏的营地。
"不然学仲连":要不就学鲁仲连,
"一发下燕城":一箭就攻下燕国的城池。
"胡为射小盗":为何要去射那些小毛贼,
"此用无乃轻":这样使用箭不是太浪费了吗。
"徒沾一点血":白白沾染了一点小贼的血,
"虚污箭头腥":白白弄脏了箭头,徒留血腥。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借箭镞这一事物,寄托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小见大,将复杂的社会现象通过箭镞这一具体物象展现。象征:诗中的“箭镞”象征着那些被无端指责、蒙冤受屈的人或事物,而“狗盗者”象征着社会中的邪恶势力,“主人”则象征着那些不辨是非、昏庸糊涂的统治者或掌权者。通过这些象征,诗人将抽象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具象化,使读者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和不公。借事抒情:诗歌通过讲述狗盗者用箭伤人,主人却错怪箭镞和造箭之人这一事件,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上是非颠倒、黑白不分现象的愤慨和不满之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所叙述的事件之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起兴:诗中以狗盗射人这一现象起兴,引出下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2. 分段赏析
开篇以“闻有”二字,给人听闻奇事之感,引出故事。描绘了狗盗之徒的丑恶行径,他们白日潜伏,夜晚偷偷行动,精心擦拭箭镞,迫不及待地趁夜伤人。这几句通过对盗贼行为的细节刻画,为后续情节发展埋下伏笔,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恶人的猖獗。第二段承接上文,写盗贼伤人后引发的混乱场景。一个盗贼作案得手,周围众多狗跟着狂吠不止,嘈杂声让主人惊恐不安。这里不仅描绘了事件发生后的喧闹场景,也暗示了社会秩序因恶人的破坏而陷入混乱,众人皆被惊扰,为下文主人的错误判断做铺垫。第三段为全诗关键与主旨所在。盗贼本就怨恨主人,主人却对盗贼的心思和恶行全然不知。面对混乱,主人不追究盗贼,反而责怪箭镞太过锋利,使得制造箭镞的人背负罪名。这一情节强烈讽刺了现实中掌权者不辨是非、本末倒置,让无辜者蒙冤,深刻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不公。
上一篇:唐·赵光逢《梁郊祀乐章·庆平》
下一篇:唐·杜甫《过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