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县神州坐陆沈":神州大地沦于敌手,
"金汤非粟祸侵寻":即便是有金汤之固的城池,没有粮食也会祸事不断。
# 粟:古泛指谷物。,金汤:形容城池险固。
"当官避事平生耻":为官者任其职不尽其责,当是最大耻辱,
"视死如归社稷心":你却勇于任事,视死如归心系社稷。
"文采是人知子重":你的文采人人都知道,
"交朋无我与君深":交朋友没有比我跟你更好的。
"悲来不待山阳笛":悲伤的心情泛起不用等山阳笛响,
"一忆同衾泪满襟":一想起你我的泪水湿透了衣襟。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四哀诗李钦叔》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这首诗通过对国家危亡局势的描写,展现了李钦叔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赞美与怀念。诗中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友人深情的追忆。
2. 分段赏析
首联:“赤县神州坐陆沈,金汤非粟祸侵寻。”描绘了国家危亡的局势。诗人用“赤县神州坐陆沈”形容国家如同陆地沉没,局势危急。“金汤非粟祸侵寻”则指出坚固的防御如同没有粮食一样,无法抵御外患,暗示了内乱和外患的双重压力。颔联:“当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赞美了李钦叔的爱国情怀和担当精神。诗人提到李钦叔“当官避事平生耻”,表明他为官时勇于担当,不避事。“视死如归社稷心”则进一步强调了李钦叔对国家的忠诚,视死如归,展现了他坚定的爱国精神。颈联:“文采是人知子重,交朋无我与君深。”转向对李钦叔的赞美和对友情的怀念。诗人提到“文采是人知子重”,表明李钦叔的文学才华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交朋无我与君深”则强调了诗人与李钦叔之间深厚的友情,无人能及。尾联:“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以深情的笔触直接抒发对亡友的哀悼。“悲来不待山阳笛”化用了“山阳闻笛”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亡友的哀思。“一忆同衾泪满襟”则描绘了诗人回忆与李钦叔共寝时的情景,泪水满襟,情感真挚。
上一篇:金·冯璧《河山形胜图》
下一篇:金·李俊民《戏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