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澹龙蛇日斗争":连年的战争把一切搅动得阴天惨地,
# 龙蛇:比喻双方军队。,惨澹:凄惨暗淡。
"干戈直欲尽生灵":这场战争真的要让活着的人全部死去方才罢休。
# 干戈:指战争。
"高原水出山河改":蒙军南侵,山河破碎,国土变色,
"战地风来草木腥":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染草木,以至于在吹来的风中也带上了血腥气。
"精卫有冤填瀚海":精卫鸟怀着深冤,誓要填平茫茫大海,
# 精卫:《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包胥无泪哭秦庭":如今却连申包胥那样痛哭救楚的泪水都已流尽,无法向朝廷求救。
# 包胥: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并州豪杰知谁在":如今的并州豪杰还有谁在,
"莫拟分军下井陉":可悲的是河朔诸将帅竟然没有人学五代刘知远那样分兵解救汴京之围。
# 井陉:山名。太行山的支脉。有要隘名井陉口,又称土门关。秦时为军事要地。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战争题材的律诗。介绍了金末蒙古军围城、金哀宗东逃的历史背景,描绘了战场上山河破碎、草木带腥的惨烈景象,体现了战争对国家与百姓的深重灾难,营造了悲凉压抑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亡的深切忧虑、对敌军的愤恨,以及对将领不救的失望与讽刺。
2. 写作手法
用典:“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巧用“精卫填海”“申包胥哭秦庭”典故。前者以精卫自喻,表达誓报国仇的悲壮;后者反用申包胥借兵救楚事,以“无泪”写求救无门的绝望,突出救国无策的沉痛。借古讽今:“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借用五代刘知远拥兵观望的史实,影射金末河朔诸将拒援汴京的现状,以“豪杰”反讽诸将怯战自保,语意辛辣,讽刺深刻。
3. 分段赏析
首联“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惨澹龙蛇日斗争”以“龙蛇”象征金蒙两国的激烈争斗,既暗合“辰为龙,巳为蛇”的凶岁之说,又渲染出战场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的惨烈氛围。“日斗争”三字强调战争的持续性与残酷性,仿佛这场战争永无休止。“干戈直欲尽生灵”则以直白的语言控诉战争对百姓的屠戮,“直欲”二字将诗人对战争的痛恨推向极致,揭露蒙古军铁蹄下民不聊生的惨状。此联以宏观视角勾勒战乱全貌,奠定全诗悲怆基调。颔联“高原出水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进一步铺陈战争的惨烈图景:黄河决堤导致高原水患,山河面目全非;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浸透草木,连拂面的风都裹挟着浓重的血腥味。这两句紧承首联,以具体可感的场景将宏观的战争灾难落到实处。“高原水出山河改”化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诗意,暗喻元蒙入侵导致的家国颠覆,字里行间浸透山河破碎的怆然。颈联“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转而抒发内心的感慨与悲愤。诗人先以精卫填海的传说自喻,借精卫衔石填海的执着,抒发誓报国仇的悲壮之志,“瀚海”二字既指神话中的茫茫大海,亦影射崛起塞北的蒙古政权,一语双关道尽对异族入侵的切齿之恨。继而以申包胥哭秦庭反照现实,当年申包胥痛哭七日终得救兵,如今诗人却“无泪”可流——非不欲哭,实因救国无门、绝望至极,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沉痛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以慨叹金哀宗深陷重围、河朔诸将却拥兵自重、坐视不救作结。此句化用刘知远欲出兵井陉,据《资治通鉴》载,刘知远驻节并州时,曾声言出兵井陉迎救晋主,却最终坐视不救。诗人以“并州豪杰”代指金廷诸将,以“莫拟分军”揭露其怯战自保的本质:如今并州豪杰何在?河朔诸帅竟无一人愿分兵固守井陉关以解汴京之围!问句与感叹句交织,将对朝廷腐败、将领失节的愤懑与失望倾泻而出,笔锋冷峻,余韵悲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在写作上以用典为突出特色。全诗所用典故虽多,却与内容契合紧密,有效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尤为难得的是,用典时并未受其束缚,反而善于翻出新意,让诗歌内涵更为丰富。赵翼《题遗山诗》中“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说法,用来印证这一作品,是十分恰当的。
上一篇:金·高公振《裴氏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