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井鸣蛙自一天":井底的青蛙呱呱鸣叫,以为自己拥有一方小天地,
"江山放眼更超然":当放眼辽阔江山,才会感受到境界更加超脱不凡。
"情知春草池塘句":深知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那样自然天成的诗句,
"不到柴烟粪火边":永远不会出现在柴米烟火、粪土尘俗的琐碎之地。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分段赏析
“坎井鸣蛙自一天”,运用了比喻和典故,“坎井鸣蛙”出自《庄子·秋水》 ,诗人以浅井中鸣叫的青蛙来比喻那些见识短浅之人,他们如同坐井观天,只看到眼前的小小天地就沾沾自喜,体现出诗人对这类人的批评。“江山放眼更超然”,此句与前句形成鲜明对比,是全诗的核心观点。诗人指出,若想写出超凡的诗作,就不能局限于狭隘的视野,而应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江山,拓宽眼界,如此下笔才能超脱凡俗,让诗歌具有更深远的意境与宏大的格局。“情知春草池塘句”,这里的“春草池塘句”指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此句清新自然,浑然天成,是千古传颂的佳句,为后文观点做铺垫。“不到柴烟粪火边”,“柴烟粪火边”象征着柴米油盐等琐碎的生活日常。诗人认为,像“春草池塘”这般精妙的诗句,绝非在被生活琐事局限的情况下能构思得出。这进一步强调了诗歌创作需要摆脱琐碎,拥有开阔的视野与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
下一篇:金·元好问《探花词三首 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