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xīng
zhài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luàn
shí
tōng
qiáo
jìng
chóng
gāng
yōng
shù
chéng
shān
chuān
dài
chún
quǎn
jiàn
shēng
píng
làn
shā
réng
ruǎn
qiū
piān
qīng
nián
nián
yíng
xiàng
zhōng
háng

译文

在杂乱的石头中有一条樵夫们经常走的小路,重重叠叠的山冈围绕着驻扎军队的地方。这里的山川都带有一种淳朴的气息,村庄里鸡鸣狗吠的声音都透露出和平繁荣的景象。雨水使得沙子变得柔软,而秋天的空气特别清新。每年都有许多避难的军队经过这里,他们曾多次走在这条小路上。

逐句剖析

"乱石通樵径":在杂乱的石头中有一条樵夫们经常走的小路,

# 径:小路。

"重冈拥戍城":重重叠叠的山冈围绕着驻扎军队的地方。

# 戍:守。驻扎军队的地方,叫做戍城。

"山川带淳朴":这里的山川都带有一种淳朴的气息,

# 淳朴:淳厚质朴。

"鸡犬见升平":村庄里鸡鸣狗吠的声音都透露出和平繁荣的景象。

# 升平:社会安定。

"雨烂沙仍软":雨水使得沙子变得柔软,

"秋偏气自清":而秋天的空气特别清新。

"年年避营马":每年都有许多避难的军队经过这里,

"几向此中行":他们曾多次走在这条小路上。

# 几向此中行:旧注:由州入府,避骑兵夺马者,多由此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阳兴砦》是金朝元好问所作的五言律诗。诗的开篇“乱石通樵径,重冈拥戍城”,描述了阳兴砦一带,崎岖的乱石间蜿蜒着供樵夫行走的小路,重重山冈环绕簇拥着戍城,展现出此地地势的险要与环境的荒僻。末尾“年年避营马,几向此中行”,点明作者因连年躲避战乱的军队,多次在此地往来。​全诗通过描绘阳兴砦的山川风貌、淳朴民风以及安宁的乡村生活,如“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等句,展现出一幅宁静祥和的画面。然而,结合创作背景,当时蒙古军南下,多地惨遭战火,此诗实则以阳兴砦的相对安宁,与外部的战乱形成鲜明对比,深刻地抒发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面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现实时的悲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在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年)秋天,蒙古军队兵分三路,向南方展开大规模进攻。山东、河北以及河东(现今山西一带)等地,无一幸免,惨遭战火侵袭。到了第二年三月,蒙古军队在忻州(如今山西忻州市)大肆屠杀,整座城池生灵涂炭。元好问的《阳兴砦》和《石岭关书所见》这两首诗就是在这时创作的,这两首都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战火纷飞的惨状,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目睹山河破碎、百姓受苦,却又无力改变的悲愤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乱石通樵径,重冈拥戍城”:描绘了阳兴砦的地理环境,崎岖的乱石间有一条供樵夫行走的小径,重重山冈环绕着戍城,突出了此地的偏僻与险峻,给人一种闭塞、荒凉的感觉,同时也为后文写其宁静祥和做了铺垫。颔联“山川带淳朴,鸡犬见升平”:由自然环境过渡到社会环境的描写。此地的山川孕育出淳朴的民风,鸡犬相闻,呈现出一派太平祥和的景象,与外面战乱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作者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喜爱与向往。颈联“雨烂沙仍软,秋偏气自清”:从细节处描绘了阳兴砦的气候与景物特点。雨后的沙地更加柔软,秋天的气息格外清爽,通过对“雨”“沙”“秋”“气”等意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好。尾联“年年避营马,几向此中行”:将笔触拉回到现实,点明了作者多次来到阳兴砦的原因。“年年”表明战乱频繁,“避营马”则写出了百姓为躲避蒙古骑兵的侵扰而四处逃亡的悲惨境遇,而阳兴砦则成为了作者的避难之所,此联在前面美景描写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份无奈与凄凉,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赵秉文《过邠州二首 其二》

下一篇:金·马钰《玩丹砂·寄赵居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