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二关河草不横":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
# 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史记·高祖本纪·苏林注》)。
"十年戎马暗秦京":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西望岐阳,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
"陇水东流闻哭声":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荒野中,情深意厚的蔓草萦绕着战士的尸骨,
"残阳何意照空城":残阳啊,为何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我要从哪里向苍天细细地责问,
# 苍苍:天。
"争遣蚩尤作五兵":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 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战争诗。该诗真实记录了岐阳战役造成的社会灾难,揭露了蒙古军队屠戮平民的暴虐行径,反映了战乱中民众的深重苦难,展现了诗人对苦难的深切痛惜。
2. 写作手法
化用:“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化用江淹《恨赋》“蔓草萦骨”,借古赋意境增强历史厚重感,赋予野蔓以文化记忆的象征意义。
3. 分段赏析
首联:“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开篇勾勒出中原沦陷区的苍凉图景。“百二关河”凸显战略要地的险要,却见野草肆意生长无人打理,暗示民生凋敝;“十年戎马”直指连年战事,用“暗”字强化秦京一带长期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压抑氛围。诗人身居南阳而心系岐阳,通过时空交叠的笔法,既展现当下荒芜景象,又追溯过往动荡岁月。颔联:“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聚焦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知。“西望无来信”诗人通过音讯断绝的现状暗示岐阳沦陷后的孤立无援;而“陇水东流”的滔滔水声与人间恸哭形成虚实相生之境,水流既是地理分界线,又成为悲怆情感的载体。这种视听通感的运用,为后续描绘空城惨状埋下伏笔,构建起完整的叙事脉络。颈联:“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运用反衬与拟人手法。野蔓本属自然生长之物,却以“有情”缠绕战士遗骸,反衬出人类文明的消逝;残阳本无意志,诗人却诘问其为何照亮荒芜城池,将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形成对比。典故化用江淹《恨赋》而不着痕迹,通过草木与落日的意象叠加,将个体哀恸升华为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尾联:“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实现情感爆发与思想深化。诗人突破“苍天有眼”的传统诘问模式,以“细向”强调叩问的深切与无果,转而质问战争肇始者蚩尤——实为借古喻今批判当权者。两个问句形成递进关系,前句叩问天道,后句直指祸源,将个人悲悯扩展为对战争的控诉,体现对历史暴力的清醒认知与深切人文关怀。
上一篇:金·高宪《题新山寺壁》
下一篇:金·李俊民《大阳与诸友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