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sān
shǒu
èr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bǎi
èr
guān
cǎo
héng
shí
nián
róng
àn
qín
jīng
yáng
西
wàng
lái
xìn
lǒng
shuǐ
dōng
liú
wén
shēng
màn
yǒu
qíng
yíng
zhàn
cán
yáng
zhào
kōng
chéng
cóng
shuí
xiàng
cāng
cāng
wèn
zhēng
qiǎn
chī
yóu
zuò
bīng

译文

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西望岐阳,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荒野中,情深意厚的蔓草萦绕着战士的尸骨,残阳啊,为何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我要从哪里向苍天细细地责问,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逐句剖析

"百二关河草不横":号称“百二关河”的三秦啊,如今已不见杂草纵横,

# 百二关河:秦地险固,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史记·高祖本纪·苏林注》)。

"十年戎马暗秦京":十年的战火燃烧在这里,烽烟遮暗了旧时的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西望岐阳,没有半点同胞的音信,

"陇水东流闻哭声":东流的陇水啊,只听到一片惨痛的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荒野中,情深意厚的蔓草萦绕着战士的尸骨,

"残阳何意照空城":残阳啊,为何偏偏照射着死寂的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我要从哪里向苍天细细地责问,

# 苍苍:天。

"争遣蚩尤作五兵":为何让凶残的蚩尤,制造这杀人的刀兵。

# 蚩尤:《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岐阳三首·其二》为金代元好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叙述岐阳城陷落的历史事件,并追述十年战事造成的社会凋敝;颔联以“望”为核心意象,既呈现音书隔绝的现实困境,又通过陇水悲鸣的听觉联想与沦陷区想象的视觉延伸,构建多重悲剧场景;颈联情绪沉郁凝重,展现诗人内心深处的哀恸;尾联以质问天道的修辞方式,谴责战争暴力,表达对民众苦难的关怀与对残暴征伐的否定。全诗聚焦战役惨烈图景,揭露蒙古军队对平民的屠杀暴行,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与对非正义战争的强烈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岐阳》创作于金朝末年。当时金国主要外患为蒙古汗国。成吉思汗于公元1219年开启西征,将势力范围扩展至中亚及欧洲地区后,开始将战略重心转向南方。1227年农历六月,蒙古攻灭立国190年的西夏政权,前锋部队进抵凤翔(岐阳)地域。同年七月,成吉思汗在甘肃清水县一带病逝。其子窝阔台继任大汗后,于1231年初再度围攻凤翔,当年农历二月城池失守。蒙古军队随后调整战略部署,分兵三路向金朝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推进。1231年四月,岐阳最终沦陷,时任南阳县令的元好问闻讯创作了《岐阳》组诗三首。该组诗约作于1231年二月中旬。凤翔失守后,蒙古军队改变进攻方向,于1233年农历正月攻陷汴京,守城将领投降。时任尚书省左司都事(七品官)的元好问被俘,初拘于汴京城南青城,同年四月被押解至山东聊城监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战争诗。该诗真实记录了岐阳战役造成的社会灾难,揭露了蒙古军队屠戮平民的暴虐行径,反映了战乱中民众的深重苦难,展现了诗人对苦难的深切痛惜。

2. 写作手法

化用:“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化用江淹《恨赋》“蔓草萦骨”,借古赋意境增强历史厚重感,赋予野蔓以文化记忆的象征意义。

3. 分段赏析

首联:“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开篇勾勒出中原沦陷区的苍凉图景。“百二关河”凸显战略要地的险要,却见野草肆意生长无人打理,暗示民生凋敝;“十年戎马”直指连年战事,用“暗”字强化秦京一带长期笼罩在战争阴云下的压抑氛围。诗人身居南阳而心系岐阳,通过时空交叠的笔法,既展现当下荒芜景象,又追溯过往动荡岁月。颔联:“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聚焦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感知。“西望无来信”诗人通过音讯断绝的现状暗示岐阳沦陷后的孤立无援;而“陇水东流”的滔滔水声与人间恸哭形成虚实相生之境,水流既是地理分界线,又成为悲怆情感的载体。这种视听通感的运用,为后续描绘空城惨状埋下伏笔,构建起完整的叙事脉络。颈联:“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运用反衬与拟人手法。野蔓本属自然生长之物,却以“有情”缠绕战士遗骸,反衬出人类文明的消逝;残阳本无意志,诗人却诘问其为何照亮荒芜城池,将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形成对比。典故化用江淹《恨赋》而不着痕迹,通过草木与落日的意象叠加,将个体哀恸升华为对战争本质的哲学思考。尾联:“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实现情感爆发与思想深化。诗人突破“苍天有眼”的传统诘问模式,以“细向”强调叩问的深切与无果,转而质问战争肇始者蚩尤——实为借古喻今批判当权者。两个问句形成递进关系,前句叩问天道,后句直指祸源,将个人悲悯扩展为对战争的控诉,体现对历史暴力的清醒认知与深切人文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高宪《题新山寺壁》

下一篇:金·李俊民《大阳与诸友话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