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中秋届候":又到了中秋时节,
"日初沉":太阳刚刚沉落,
"夜微凉":夜晚渐渐透出微凉。
"对烟障云屏":面对如烟似障的云雾,
"良朋益友":与良朋益友相聚,
"逸兴何长":兴致多么高昂。
"飙然玉轮宛转":看那明月迅猛地升起,好似温润的玉轮在云间蜿蜒转动,
"历茫茫、":穿越茫茫沧海、
"巨浸跃天网":仿佛跃过天际的巨网。
"碾破玻璃万顷":月光碾破万顷如玻璃般的水面,
"洞明三界十方":照亮了三界十方的每个角落。
"宜将":此时正宜。
"火枣交梨":品尝火枣交梨这般仙果,
"开清赏":开启清雅的赏玩,
"胜飞觞":胜过饮酒狂欢。
"肆雅志幽怀":让我们尽情地舒展高雅的志向、幽深的情怀,
"遐襟旷迹":胸襟开阔、足迹旷达,
"百虑俱忘":忘却一切烦恼和忧虑。
"爰思教风始振":于是想起道教教风开始振兴,
"感重阳、":感念重阳之时、
"隐语示回阳":仿佛有隐晦的话语在暗示着阳气回升。
"桂树香传十九":桂树的香气传来十九里,
"致余极味先尝":让我先尝到此中极致的滋味。
1. 分段赏析
上片侧重动态与意境,描绘中秋月华如水、天地澄澈的月夜美景,将月光下的天地写得雄浑而灵动。“又中秋届候,日初沉,夜微凉。”此句点明时节,“又”字暗含时光流转的感慨,中秋再次来临。“日初沉,夜微凉”以白描手法勾勒黄昏至夜晚的过渡,太阳初落,夜色渐生,空气里透着丝丝凉意,简洁的景物描写为全词奠定了清冷而静谧的基调,也自然引出后文的中秋夜景。“对烟障云屏,良朋益友,逸兴何长。”“烟障云屏”形容云雾缭绕如屏障般笼罩天地,营造出朦胧缥缈的视觉效果。词人面对此景,与“良朋益友”相伴,“逸兴何长”直抒胸臆,言明兴致之高昂。这里以景衬情,云雾的苍茫与友朋相聚的欢畅形成对比,凸显出中秋佳节时人与景交融的愉悦氛围。“飙然玉轮宛转,历茫茫、巨浸跃天网。”“飙然”状写月亮升起的迅捷,“玉轮”以比喻手法将明月比作温润的玉轮,形象唯美;“宛转”描绘月亮在云间穿行的动态。“历茫茫、巨浸跃天网”中,“茫茫巨浸”指辽阔的云海,“跃天网”则以夸张的想象,写月亮仿佛挣脱云层束缚,从云海中跃出,极具画面感。此句通过动态描写,将静态的月升景象写得灵动鲜活,展现出自然之力的磅礴与神奇。“碾破玻璃万顷,洞明三界十方。”“玻璃万顷”喻指月光下浩瀚的水面(或云海),“碾破”一词具有画面感,仿佛明月的光辉如车轮碾过,将水面的平静打破,化作粼粼波光;“洞明三界十方”则以夸张手法,言月光普照天地万物,“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十方”指东西南北等十个方向,此处泛指整个世界。这两句通过比喻与夸张,极写月光的澄澈与浩瀚,营造出天地通明、万物清朗的壮阔意境,暗含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下片抒情兼及哲思,从赏景之乐到忘忧之境,再到对时令与教化的联想,情感层层深入。“宜将。火枣交梨,开清赏,胜飞觞。”“宜将”为过渡语,引出赏景的方式。“火枣交梨”典出道教传说,代指珍奇果品,“开清赏”指以清雅的方式赏景,“胜飞觞”则表明比起饮酒狂欢,此刻与友人品果赏月更显雅致。此句通过对比,突出词人对“清赏”的推崇,体现出超脱世俗的审美情趣。“肆雅志幽怀,遐襟旷迹,百虑俱忘。”“肆”意为放纵、舒展,“雅志幽怀”指高雅的志趣与幽深的情怀,“遐襟旷迹”形容胸襟开阔、足迹无拘。“百虑俱忘”直写心境,言所有忧虑皆抛之脑后。这几句层层递进,先写舒展情志,再写胸襟开阔,最终落到“忘忧”的状态,展现出词人在中秋美景中获得的心灵超脱,情感由赏景的愉悦升华为精神的释然。“爰思教风始振,感重阳、隐语示回阳。”因感念重阳时节,以含蓄的语言暗示时令流转与生机往复。“爰思”意为于是想到,“教风始振”可理解为教化之风开始振兴。“重阳”点明时节,“隐语示回阳”中,“回阳”可视为“阳气回升”(与中秋之后节气变化相关),此三句将自然节气与人文思考结合,暗含对时序更替的哲思,为词意增添了一层深沉的内涵。“桂树香传十九,致余极味先尝。”“桂树香传”紧扣中秋意象(桂花为中秋典型景物),“十九”或指农历十九日(中秋之后),言桂花香气在此时依然浓郁,飘散甚远;“致余极味先尝”则写词人抢先品味这极致的花香与秋味。结尾以嗅觉描写收束,将对中秋的喜爱落于具体的感受,余韵悠长,仿佛让读者也置身于桂香弥漫的秋夜,感受自然之美的馈赠。
上一篇:金·元好问《旧与赵景温》
下一篇:金·杨奂《酬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