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下曹刘气尽豪":邺下曹植、刘桢诗作,气概全然豪迈奔放,
"江东诸谢韵尤高":江东之地,谢灵运、谢朓等人的诗韵尤其高妙超逸。
"若从华实评诗品":若以内容的厚实与形式的华美来评判诗歌品格,
"未便吴侬得锦袍":吴地的文人们怕是难有资格穿上那荣耀的锦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分段赏析
前二句“邺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以诗史为笔,勾勒经典诗人群像。写“邺下曹刘”,聚焦“气豪”,曹植、刘桢诗作中,建安风骨的刚健奔放、豪情激荡尽显,一个“尽”字,将其诗风的豪迈特质渲染到极致;言“江东诸谢”,着眼“韵高”,谢灵运等诗人笔下,山水诗的清逸韵味、典雅风致毕现,“尤”字凸显诸谢诗韵在诗坛的标高。两句横向观照不同地域诗家,以极简文字,为两种不同诗风立传,让读者瞬间触摸到建安的豪迈与江东的清雅。后二句“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从诗学评判标准切入,以“华实”为标尺论诗品。“未便”二字,打破惯性认知,直言若依此标准,吴地诗人难独占诗坛“锦袍”(即顶尖地位)。元好问借对吴侬诗家的评断,暗藏自身诗学主张,优秀诗作需形式与内容兼美,并非某一地域诗派可垄断。以议论收束,将前二句对诗家的盛赞,引向理性诗评,让怀古之思与论诗之见交融,显示其作为诗论家的深刻洞察。
上一篇:金·李龏《题赠然镜潭》
下一篇:金·元好问《十月四日往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