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惨澹龙蛇日斗争":元蒙军与金军无休无止地残酷争斗着搅得阴天惨地,
# 龙蛇:比喻双方军队。
"干戈直欲尽生灵":这场战事真的要让所有活着的人全部死去才罢休。
# 干戈:战争。
"高原水出山河改":在元蒙军的铁蹄践踏之下,山河破碎,国土变色,
"战地风来草木腥":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染草木,以致在吹来的风中也带着浓重的血腥气。
"精卫有冤填瀚海":精卫鸟有着深冤大仇所以才发誓要把大海填平,
# 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
"包胥无泪哭秦庭":但可悲的是,如今申包胥的泪已流干,再不能到秦庭恸哭了。
# 包胥: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并州豪杰知谁在":并州的豪杰健儿们不知道有谁还在,
"莫拟分军下井陉":他们是否也能像当年的韩信一样分兵攻下井陉要地而取得胜利。
# 井陉:即井陉关,又名土门关,故址在河北井陉被北部井陉山上。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时伤世诗。它描绘了金末蒙古与金战争时期,金都被围、“车驾东狩”及兵败的惨状,借战争场景、用典等,表达了诗人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复国无望的悲愤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 写作手法
用典:“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此句运用了“精卫填海”和“申包胥哭秦庭”两个典故。“精卫填海”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在东海游玩时溺亡,死后化作精卫鸟,常常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矢志不渝,体现了坚韧不拔和复仇的决心。诗人在此以精卫自喻,表明自己誓报国仇的坚定意志。“申包胥哭秦庭”说的是春秋时期,吴国攻破楚国郢都,楚国大夫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秦庭痛哭七天七夜,最终感动秦哀公出兵救楚。而诗人在此处说“无泪”,与申包胥形成对比,凸显出自己虽有救国之心,却因救国无策而产生的沉痛之感。双关:“精卫有冤填瀚海”,“瀚海”二字,表面是指精卫填海的茫茫大海,实则影射崛起于塞北沙漠瀚海的蒙古势力。借这一词语,将神话意象与现实局势关联,含蓄表达对蒙古军事压力等现实处境的隐忧与感慨,让字面的神话叙事,暗含对时代战乱、家国命运的深沉思考,拓宽诗句表意层次,传递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惨澹”奠定了全诗沉重的基调,“龙蛇日斗争”将蒙古与金的战争比作龙蛇争斗,形象地写出战争的激烈与残酷。“干戈直欲尽生灵”直白地揭示战争对百姓生命的严重摧残,诗人以宏观视角,高度概括了战争的酷烈程度,表达出对生灵涂炭的深切悲悯,为全诗营造出悲壮、惨烈的氛围。颔联“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从自然景象角度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惨烈。“高原水出山河改”化用《诗经》诗意,暗指战争使国家形势巨变,山河不再往昔模样。“战地风来草木腥”,从嗅觉角度描写,战场上尸横遍野,使得风吹来都带着草木的血腥气,这是对上联战争灾难的具体呈现,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战争的破坏力,情景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颈联“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运用典故抒情。“精卫有冤填瀚海”,诗人以精卫自比,借精卫填海的传说,表明自己虽力量微薄但誓报国仇的决心,同时“瀚海”影射蒙古,体现对侵略者的愤恨。“包胥无泪哭秦庭”,将自己与申包胥对比,申包胥能痛哭借得救兵,而如今自己面对国难却“无泪”,凸显出救国无策的绝望与沉痛,情感跌宕起伏,深沉而强烈。尾联“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用刘知远出兵井陉的典故,以问句起,慨叹金哀宗被围时,河朔将帅却拥兵自重,无人像刘知远那样出兵救援。“莫拟”强化了对这些将帅不作为的批判,诗人的气愤之情溢于言表,以对时局的无奈与愤懑作结,将忧国忧民的情感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清代赵翼在《题遗山诗》里,对元好问“丧乱诗”赞誉有加,留下“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的评说。元好问心系家国、饱尝世事沧桑,正因这份爱国热忱与人生阅历,方能创作流传千古的佳作。其诗风格沉郁顿挫,笔力激越苍劲,寄寓深远情思,满溢悲凉感染力,动人至深。
上一篇:金·杨奂《青峰寺哭灿然弟》
下一篇:金·李俊民《群鼠为耗而猫不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