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宋公仗钺诛燕后":您不见宋公执斧灭南燕后,
# 诛燕:指晋于公元410年(义熙六年)灭南燕,擒杀南燕主慕容超。,钺:大斧。,仗:一作杖。持。,宋公:指南朝宋武帝刘裕。他在公元424年(晋安帝义熙十年)曾被封为宋公。
"英雄踊跃争趋走":豪杰争相追随奔走。
"小会衣冠吕梁壑":在吕梁山间的沟壑召集文臣举行小型聚会,
# 吕梁壑:水名,在徐州市东南。,小会衣冠:《宋书·孔季恭传》:“(季恭)辞事东归,高祖(刘裕)饯之戏马台,百僚咸赋诗以述其美。”
"大征甲卒碻磝口":在碻磝水道口大规模征召披甲的士兵。
# 碻磝:古津渡,域名。故地在今山东荘平西南古黄河南岸,城在津东。,甲卒:指军队。
"天门神武树元勋":刘裕凭借上天赋予的神武之能建立特大功勋,
# 树元勋:立首功。,门:一作开。
"九日茱萸飨六军":重阳节佩茱萸犒赏全军。
# 六军:指朝廷的军队。,飨:用酒食款待人。,茱萸:一种有香气的植物。古代风俗,在九月九日重阳节配茱萸,登高饮花酒,可以避灾。
"泛泛楼船游极浦":大船在水面上悠然航行到遥远的水岸,
# 浦:水滨。,极:穷尽。,泛泛:漂浮的样子。
"摇摇歌吹动浮云":飘荡的歌声和乐声震动着空中的浮云。
# 浮云:漂浮在空中的云。
"居人满目市朝变":居民眼中朝市变迁,
# 市朝:人众汇集之处。
"霸业犹存齐楚甸":霸业仍留齐楚故地。
# 齐楚甸:古地名,属东楚。今在徐州附近。
"泗水南流桐柏川":泗水南向流入淮河,
# 桐柏川:即淮水。,泗水:水名。
"沂山北走琅琊县":沂山北延至琅琊县境。
# 琅琊县:在今山东诸城东南一百五十里。,沂山:名东泰山,在今山东临朐南九十里。
"沧海沉沉晨雾开":大海深沉,早晨的雾气渐渐散开,
# 沉沉:深沉貌。,沧海:黄海。
"彭城烈烈秋风来":彭城肃肃秋风袭来。
# 烈烈:象声词,状风、火等声音。猛盛的样子。,彭城:今江苏徐州。
"少年自古未得意":年轻的时候从古以来就没有实现志向,
# 古:一作言。
"日暮萧条登古台":日暮时惆怅登此古台。
# 古台:马戏台。古:一作此。,萧条:寂寞,冷落,凋零。
唐代诗人
储光羲(706?~763?),唐代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祖籍兖州(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开元进士,初任冯翊县尉,后转任安宜、下邽、汜水尉,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被叛军俘获,迫受伪职,乱平后自归朝廷请罪,后贬岭南。储光羲的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在各种诗体中,其“独以五言古胜场”,但是有刻意学习陶渊明,力造古雅的倾向。殷璠评其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代表作品有《杂咏五首》《江南曲四首》。明人辑存《储光羲诗集》5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登高怀古诗,介绍了诗人登临戏马台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刘裕建功立业的盛况、戏马台周边的山川及秋日景象,体现了对历史的追怀,营造了苍茫萧条的氛围,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怅惘与感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居人满目市朝变,霸业犹存齐楚甸”,将眼前人事变迁的“市朝变”与刘裕霸业依旧的“齐楚甸”对比,突出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变迁,暗含对英雄业绩的赞叹和自身境遇的感慨。借景抒情:“沧海沉沉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描绘沧海晨雾散去、彭城秋风劲吹的景象,在苍茫的秋景中融入登临的萧瑟之感,景与情相互映衬,强化了怅惘的情绪。用典:本诗用典突出,贴切运用大量典故,如“君不见宋公杖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九日茱萸飨六军”。“宋公杖钺诛燕”巧用刘裕被封宋公、率军灭南燕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刘裕北伐灭南燕、建立战功;“九日茱萸飨六军”巧用重阳节插茱萸、刘裕在戏马台宴请六军的典故,典故原意是古人重阳插茱萸避灾、刘裕宴赏军队。作者用这些典故展现刘裕的霸业盛况,为抒发个人情感做铺垫。承上启下:“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前句承接上文对刘裕功业的描述,“树元勋”概括其功绩;后句“飨六军”引出戏马台宴饮之事,呼应诗题,自然过渡到对往昔盛景的具体描绘,起到连接上下文的作用。起兴:“君不见宋公仗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以“君不见”起笔引出刘裕灭燕后英雄追随的场景,为下文怀古抒情做铺垫,通过这一历史场景的描绘,开启对刘裕功业及相关往事的叙述。
3. 分段赏析
“君不见宋公杖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此句以“君不见”开篇,语气恳切,如同与读者对话,引出怀古的核心人物刘裕。“宋公杖钺诛燕”简洁概括刘裕手持大斧平定南燕的关键功绩,明确其历史地位;“英雄踊跃争趋走”则描绘出天下英雄纷纷追随的热闹场景,凸显刘裕当时的威望。这两句既交代了诗歌怀古的背景与对象,又为后文详细铺叙刘裕的霸业做了铺垫,同时与诗人自身“未得意”的处境形成隐性对比,为全诗情感基调埋下伏笔。“小会衣冠吕梁壑,大征甲卒碻磝口”:这两句承接上句“英雄趋走”,从不同角度展现刘裕麾下人才济济的景象。“小会衣冠吕梁壑”聚焦文臣,以刘裕与文臣在吕梁壑聚会为例,体现其对文人的重视;“大征甲卒碻磝口”则转向武将,写刘裕率领军队出征碻磝口,展现其军事领导力。两句通过具体场景,既说明追随刘裕的英雄各展所长、有所成就,也突出刘裕知人善用的特点,让前文“英雄踊跃”的描述更具实感,进一步丰富了刘裕的人物形象。“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天门神武树元勋”一句高度概括刘裕的功绩,“树元勋”点明他凭借卓越能力建立了非凡功勋,对前文的战事场景进行总结;“九日茱萸飨六军”则紧扣戏马台与重阳节,“九日茱萸”符合传统习俗,“飨六军”直接呼应诗题中“登戏马台”的背景,引出后续宴饮场景的描写。这两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收束了对刘裕战功的叙述,又自然开启对戏马台宴饮盛况的描绘,让诗歌结构更连贯。“泛泛楼船游极浦,摇摇歌吹吹动浮云”:这两句从视听角度具体描绘宴饮的盛大场面。“泛泛楼船游极浦”是视觉描写,“泛泛”写出楼船在远岸游弋的轻快姿态,展现场面的宏大;“摇摇歌吹吹动浮云”是听觉描写,“摇摇”形容歌乐声的悠扬,“吹动浮云”则夸张地表现出歌声乐声的响亮,凸显气氛的热烈。诗人用生动的词语将抽象的宴饮场景具象化,让读者仿佛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与后文的萧条景象形成鲜明反差。“居人满目市朝变,霸业犹存齐楚甸”:此句从对历史的追怀转向现实,语气发生转折。“居人满目市朝变”写出时光流逝带来的人事变迁,眼前的景象已不复当年模样,流露出对岁月更迭的感慨;“霸业犹存齐楚甸”则强调尽管时代变迁,刘裕的霸业影响仍在齐楚之地留存,暗含对刘裕的肯定。这两句通过今昔对比,既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又让诗人自身的失意情绪开始显现,为后文情感的深化做好过渡。“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走琅琊县”:这两句是诗人登临戏马台时的眺望之景,从地理方位展开描写。“泗水南流桐柏川”写南方泗水的流向,“沂山北走琅琊县”写北方沂山的延伸,清晰勾勒出戏马台四周的山川形势。诗句既紧扣“登”字,展现出登临高处的广阔视野,又通过对山川的描写,让戏马台的地理位置更具体可感,同时宏大的自然景象也为全诗增添了苍茫的意境。“沧海沉沉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这两句继续描写秋日登台所见之景,营造萧瑟氛围。“沧海沉沉晨雾开”从视觉角度入手,“沉沉”表现沧海的深邃,晨雾渐散的景象让画面更显开阔;“彭城烈烈秋风来”则从触觉与视觉结合的角度,“烈烈”突出秋风的强劲,秋风袭来的场景带有凉意。萧瑟的秋景与前文热闹的历史场景形成对比,诗人将自身的萧条心境融入景物之中,借景抒情,让情感表达更含蓄自然。“少年自古未得意,日暮萧条登古台”:这两句是全诗的收束,直接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少年自古未得意”看似说自古以来少年多有不得志之时,实则是诗人借普遍现象抒发自身的苦闷,拓宽范围的同时更显个人失意之深;“日暮萧条登古台”则点明登临的时间与心境,“日暮”增添了苍茫感,“萧条”既写古台的环境,也写诗人的内心状态。两句直抒胸臆,将前文对历史的感慨收束到个人情怀上,让全诗情感集中,也让读者清晰体会到诗人的苦闷与怅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戏马台为缘起,从人事与景色方面铺陈开,回溯历史、追念前贤,状写山川风貌,末了复归自身情志。笔触放得超脱,收束自然圆融,将史实与感怀、往古人物与当下心绪交融,让历史的厚重与个人的慨叹交织,尽显时空流转间的幽思。
# 沉着快痛,有无限感慨之意,妙在不尽吐露。
清黄克缵、卫一凤《全唐风雅》
# 四句一解,平仄互用,七古正体。一结无尽。音节甚好。
清吴煊、胡棠《唐贤三昧集笺注》
# “小会”、“大征”,下字用意。收处奇气郁勃,妙用浑笔兜住,通首气局都完厚。
清张文荪《唐贤清雅集》
下一篇:唐·储光羲《长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