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i
shān
yǒng
shǒu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chén
chén
lóng
xué
zhù
yún
yān
bǎi
cǎo
qiān
huā
piān
xiū
jiāng
rén
jìng
shuí
jiā
suí
jīn
lián

译文

幽深莫测的龙穴中积聚着缭绕的云雾烟霞,各种草木和繁花,受到雨露格外丰厚的滋润。佛家的清净圣地,可不要把它拿来和普通的凡俗人间相比。有哪个人(或地方)能够每走一步脚下就生出金色的莲花呢。

逐句剖析

"沉沉龙穴贮云烟":幽深莫测的龙穴中积聚着缭绕的云雾烟霞,

"百草千花雨露偏":各种草木和繁花,受到雨露格外丰厚的滋润。

"佛土休将人境比":佛家的清净圣地,可不要把它拿来和普通的凡俗人间相比。

"谁家随步得金莲":有哪个人(或地方)能够每走一步脚下就生出金色的莲花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台山杂咏五首(其四)》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七言绝句,描绘五台山壮丽风光。该组诗借助“西北天低五顶高”、“沈沈龙穴贮云烟”等意象,以雄健笔力勾画山岳的磅礴气象与佛国圣境的神秘氛围,诗中巧妙运用灵鳌、妙高峰等典故比拟地貌特征,形成“天巧神功”的境界,体现了元好问沉郁豪放的诗风志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创作于金亡后甲寅年(1254)六月,正值元好问游历五台山时期。此时中原地区政权更迭,诗人借描绘佛国圣境的永恒壮美,寄寓世事沧桑之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台山杂咏五首(其四)》是一组七言古诗,也是一组山水纪游题材诗。其描绘了五台山的壮丽景观,通过“西北天低五顶高”“沈沈龙穴贮云烟”等意象,以雄浑笔触展现出山岳的磅礴气势,营造出佛教圣地的神秘色彩。诗中巧妙运用灵鳌、妙高峰等典故比喻地貌特征,形成“天巧神功”的境界,体现了元好问沉郁豪放的诗风。

2. 写作手法

用典:“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佛土”一词化用佛教经典中“佛国净土”的概念,代指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的神圣属性,暗含《维摩诘经》等典籍中“净土”与“人间”的境界差异。“金莲”典出佛教传说,相传释迦牟尼诞生时足下生金莲,后常以“金莲”象征佛国祥瑞。此处“随步得金莲”化用此典,极言五台山步步皆见佛国灵瑞,非普通人间境地可比。比喻:“沉沉龙穴贮云烟”以“龙穴”比喻五台山深邃的岩洞或山谷,将云雾缭绕的自然景象想象为神龙居所的云烟贮藏,既贴合山岳幽深的地貌特征,又借“龙”的神秘意象强化山水的灵奇之感,使自然景观与神话想象结合,营造出奇幻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句“沉沉龙穴贮云烟”:这句描绘五台山洞穴深邃神秘。“沉沉”二字赋予洞穴厚重感,仿佛巨龙盘踞。“贮云烟”用字巧妙,将飘渺的云雾想象成被洞穴深藏蕴蓄的景象,写出山间云雾蒸腾、聚散不定的奇幻氛围,突显了佛国圣境不同于凡尘的超凡气象。次句“百草千花雨露偏”:此句转而写山间花草繁盛的生机。“百草千花”形容植被丰茂,“雨露偏”尤为关键,点明此地得天地灵秀之气钟爱独厚,雨露格外滋润。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暗含了此地作为佛土的灵异不凡,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三句“佛土休将人境比”:诗人直接点明主题。“佛土”指五台山这片佛教圣地,“休将人境比”语气坚决,明确告诫世人不能用寻常世俗的眼光和标准来衡量这片净土。此句承上启下,总结了前两句所描绘的非凡景象的本质原因。末句“谁家随步得金莲”:末句运用佛教典故“步步生莲”,以反问作结。“金莲”象征佛性的清净与觉悟境地。诗人反问:在普通的人间俗世,谁能像佛菩萨那样每走一步就生出金莲?这强烈对比,既呼应了“佛土休比人境”的论断,更深层地寄寓了诗人对凡尘难觅净土、世事变迁的深沉感慨,契合其超脱尘俗的志趣。

4. 作品点评

该组诗见载于《遗山先生文集》,与《论诗》绝句三十首同属元好问诗歌理论的实践体现。现代主要古籍数据库多收其文及注,其中“井底残山”等独特取譬成为探讨金元诗风流变的重要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刘昂《零口早行》

下一篇:金·元好问《怀州子城晚望少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