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真闲":得到真正的闲适,
"投真趣":投身真正的乐趣,
"傲萍蓬":藐视那像浮萍飘蓬一样漂泊无定的世俗生活。
"任运命、":听凭命运安排、
"否塞亨通":不管是困顿不顺还是通达顺利。
"生涯寂淡":生活恬淡简朴,
"二十年罢倒金钟":二十年来早已放下了那象征奢华宴饮的金钟。
"头头返照":事事都回头省察观照,
"破昏蒙、":破除愚昧迷茫、
"灵鉴非铜":内心的灵明洞察可比铜镜更胜一筹。
"或游戏":有时自在游走,
"红尘境":在尘世中,
"或栖隐":有时隐居,
"碧岩松":在碧绿的山岩与青松之间。
"掌谭马、":秉持着谭处端、
"遗范余风":马钰等前辈的遗风典范。
"驱驰造化":顺应自然造化的运转,
"自然交媾虎和龙":自然而然地达到阴阳调和的境界。
"上清仙举":追求上界仙境的飞升,
"要争魁、":要争取名列前茅、
"安敢耽慵":怎敢懈怠偷懒。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隐逸生活与修道追求的词。作者安于淡泊生涯,或在尘世中自在游走,或归隐于碧岩松下,追慕谭处端、马钰等道教前辈遗风,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与修道求进的励志情感。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下片“或游戏,红尘境,或栖隐,碧岩松”是对自身时而在尘世中自在生活、时而归隐山林的实际行踪与状态的实写,呈现了具体的生活选择。“驱驰造化,自然交媾虎和龙”则是虚写,“虎和龙”是道教文化中象征阴阳调和的抽象意象,并非实指自然界的虎与龙,这里用它们来表现修道过程中阴阳调和、顺应自然造化的境界,是对抽象修行境界的想象与概括,与前文的实写构成虚实结合,拓展了对修道追求的抽象表达。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得真闲,投真趣,傲萍蓬”,直抒胸臆,写出了作者获得闲适生活、投身其中乐趣,不把漂泊如浮萍般的世俗生活放在心上的状态。“任运命、否塞亨通”体现出他对命运顺逆的坦然接受。“生涯寂淡,二十年罢倒金钟”则描绘了自己二十年来过着淡泊的生活,放下了世俗的奢华宴饮。“头头返照,破昏蒙、灵鉴非铜”意为用心省察,破除迷茫,内心的明悟并非铜镜般的外在映照,暗含着修道中的自我觉醒。下片“或游戏,红尘境,或栖隐,碧岩松”,写出了作者在尘世中自在游走与归隐于碧岩松下两种生活状态的切换,“碧岩松”的意象也烘托出隐逸的清幽环境。“掌谭马、遗范余风”表明他尊崇谭处端、马钰等全真教前辈的遗风。“驱驰造化,自然交媾虎和龙”用道教中“虎龙交媾”的说法,体现对自然造化和修道玄机的领悟。结尾“上清仙举,要争魁、安敢耽慵”,直白表达了追求成仙、力争上游,不敢懈怠的志向,将修道的决心展现得十分鲜明。
4. 作品点评
作为金代道教文学的作品,此词对研究全真教文学意义重大:它印证了道教思想与词体文学的深度交融,呈现了金代词人依韵创作的模式,为考辨宋金词调演变提供了珍贵实例。现存版本中,“要争魁、安敢耽慵”等句是探究金代文人精神世界的重要依据,其凝练语言中的宗教哲思,彰显了道教词作“以词载道”的创作主旨。
上一篇:金·马钰《满庭芳 寄兴平张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