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yǒu
huái
怀
zhāi
zhāng
xiōng
wěi
wén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shū
lái
liáo
wèi
huái
怀
qīng
jìng
píng
míng
jiàn
bái
míng
yuè
gāo
lóu
yàn
shì
jiǔ
méi
huā
rén
cǎo
táng
shī
fēng
guāng
liú
zhuǎn
duō
tài
ér
qīng
hóng
yòu
shí
jiàn
sōng
èr
qiān
chǐ
yīn
qín
liú
kàn
suì
hán
zhī

译文

我很怀念你,收到你的来信得到不少安慰,清早照照镜子,胡子白了,人已老了。你住在燕京,明月当空的时候,常上高楼饮酒吧,我却没有那种豪气了,只能当人日梅花开时,读读杜甫的诗篇。现在正当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春光何等秀丽,年轻的儿女们穿红戴绿,兴致勃勃,一片欢乐景象。沟涧下边一株孤松,长得十分茂盛,足有两千尺高,充分显示着它不畏严寒的精神。

逐句剖析

"书来聊得慰怀思":我很怀念你,收到你的来信得到不少安慰,

# 怀思:怀念之情。,聊:暂且,姑且。

"清镜平明见白髭":清早照照镜子,胡子白了,人已老了。

# 髭:最边上的胡子。,清镜平明:晨起照镜。平明:清晨。

"明月高楼燕市酒":你住在燕京,明月当空的时候,常上高楼饮酒吧,

# 燕市:燕京,今北京市。此时张纬文住在燕京。

"梅花人日草堂诗":我却没有那种豪气了,只能当人日梅花开时,读读杜甫的诗篇。

# 草堂诗: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曾作有《人日》诗二首。,人日:旧时风俗,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

"风光流转何多态":现在正当初春时节,万象更新,春光何等秀丽,

# 风光流转:时事变易。

"儿女青红又一时":年轻的儿女们穿红戴绿,兴致勃勃,一片欢乐景象。

# 儿女青红:指热闹的春天景象。儿女:指儿女辈,晚一辈,犹言新一代。

"涧底孤松二千尺":沟涧下边一株孤松,长得十分茂盛,足有两千尺高,

# 涧底孤松:喻宁愿处身卑微也要保持气节。此处化用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殷勤留看岁寒枝":充分显示着它不畏严寒的精神。

# 岁寒枝:古人以岁寒喻世乱,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喻坚持气节的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是元好问所作的七言律诗。首联开篇紧扣主题,抒发与张纬文分别后的深切思念。颔联描绘友人诗酒自娱的闲适生活。颈联转而展现诗人暮年儿孙绕膝的安适心境。尾联将思念升华为对友人的勉励,赞颂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全诗运用比兴手法,格调沉郁苍凉,余韵悠长,既劝勉友人如松竹般傲立寒冬,亦含自勉之意,彰显诗人风霜高洁的品格,暗含对蒙古统治者的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蒙古太宗乃马真后执政的二年(公元1243年)秋日,元好问应元朝中书令耶律楚材之子耶律铸之邀,北上燕京游历,并在那里与旧友张纬文重逢。然而,同年的冬季,他便告别燕京,返回忻州,自此与挚友张纬文天各一方。时光荏苒,至蒙古定宗贵由二年(公元1247年),二人已分别近三载。此诗正是在元好问收到张纬文书信后,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人日有怀愚斋张兄纬文》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友情与自我精神品格抒发的诗。此诗以松竹之姿劝勉张纬文于乱世中坚守气节,实则亦是诗人自我砥砺之语。字里行间既流露出如松竹般凌霜傲雪的高洁品格,更暗含对蒙古统治者高压政策的不满与抗争,托物言志,寄寓深沉。

2. 写作手法

比兴:整首诗中,比兴手法相互结合,浑然一体。诗人先以景起兴,引发对友人的思念,奠定了情感基调;接着通过回忆往昔与友人相聚的美好时光,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然后,以自然景象的变化和人事的更迭为比喻,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和对友人的劝勉。最后,以涧底孤松自比,托物言志,彰显了自己的精神品格。这种比兴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委婉含蓄,意境更加深远悠长。

3. 分段赏析

首联开篇即紧扣诗题,将分别后对张纬文的怀念思恋之情倾泻而出。一个“聊”字,精准而生动地传达出诗人平日里对友人的思念恰似那滔滔不绝的江水,滚滚向前,永无止息。“书来”这一情节,恰似在“怀思”的情感长河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更深更广的情感波澜,使得怀念之情愈发深沉悠长。全诗正是围绕“书来”之后所激起的这种情感波澜而展开抒写。“清镜平明见白髭”,此句宛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刻画出诗人情怀激荡剧烈的外在形象。收到故人书信后,诗人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待到第二天清晨对镜自照,发现白髭又添了几根。这一细节不仅感叹着时光的匆匆流逝、身心的逐渐衰老,更流露出“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的无奈与感慨。深入探究,此句实则依旧是在写“怀”,写诗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人至暮年,寂寞孤单如影随形,心情抑郁之下,对旧日生活和远方友人的思念愈发浓烈。首联双管齐下,以“书来”引出“怀思”,以叹老之叹萦绕“怀思”,紧紧扣住诗题,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颔联描绘了诗人对友人诗酒逍遥生活的想象。这情景,或许是诗人凭空勾勒,或许是友人在信中自述,意象空灵,含蓄蕴藉,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此联既饱含着诗人对朋友生活的深切关怀与殷殷深情,又流露出对朋友高尚节操的由衷赞誉。明月高楼的景致,映照出张纬文豪迈的气概和高昂的情志;高渐离燕市豪饮的典故,又巧妙衬托出张纬文豪爽慷慨的性格。诗人巧妙融入高适诗意,既展现了遥想中友人在梅花盛开的人日,赋诗抒情的雅致情景,又以高适寄杜甫的诗比张纬文寄自己的“书”,以高适与杜甫的深厚情谊喻张纬文与自己的诚挚友情,以杜甫闲居浣花草堂自比,流露出自己闲居故乡的宁静温馨,以此宽慰故友。且“梅花”切景,“人日”切时,诗人时居忻州野史亭,编辑《中州集》,收集亡金史料,“草堂”切地;而高适致杜甫,张纬文致诗人,切人。以前人诗意入诗,却能达到如此妙境,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颈联承上启下,笔锋一转,进一步展现出人到暮年、儿孙绕膝的安宁心境。若说首联和颔联中,诗人抒发“怀思”、思念故人,基调略显抑郁,情感稍带凄婉,那么颈联则显得洒脱昂扬。此时正值初春,万象更新,春光旖旎;年轻的儿女们身着红绿衣裳,兴致勃勃,洋溢着欢乐的气息。春天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儿女们的天真无邪给人带来慰藉与幸福。诗人借此告诉老友,自己这里春光明媚、如画似锦,儿女长成、天真烂漫,生活其乐融融。此联既是诗人对自己生活情景的真实描绘,更是自我宽慰之语,彰显出诗人豁达洒脱、开朗进取的性格与心境。其中,也饱含着对友人的体贴关怀之情,诗人不希望朋友为自己的处境担忧,以诗向朋友“报平安”。尾联“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诗意从怀念友人升华至对友人的勉励,更升华为对一种人格操守的礼赞。诗人化用左思诗意,“涧底松”已然成为一种人格操守的象征。“孤”字凸显松树的孤标独傲,“二千尺”描绘出松树的高大伟岸。即便冬寒酷烈、狂雪残压,它依然傲然挺立、郁郁葱葱。“孤”“二千尺”“岁寒枝”共同构成的松树意象,正是高洁人品、不屈节操的象征。尽管它身处“涧底”,却始终坚守初衷。因此,诗人情真意切地勉励朋友“殷勤留看”。

4. 作品点评

此诗,字里行间满是对友人生活的深切关切,更蕴含着对友人坚守高风亮节的殷切期盼与诚挚勉励,字字句句皆是发自肺腑的真情,贯穿全篇。全诗于视角的巧妙转换间,营造出流动跌宕、波澜起伏的艺术氛围,令人读来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该诗)回忆当年诗酒酬唱、慨叹人生易老,但结尾两句“涧底孤松二千尺,殷勤留看岁寒枝”则暗含对身在元蒙统治中心大都的友人的劝勉,当然也是自励。

不详台湾大学客座教授陈友冰《案头山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段克己《满江红 梦庵张君信夫生朝》

下一篇:金·蔡松年《念奴娇 仆来京洛三年未尝饱见春物。今岁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