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shòu
寿
shān
yuán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wēi
máng
dēng
huǒ
gòng
huāng
cūn
huáng
màn
shān
xuě
yōng
mén
sān
shí
jiǔ
nián
xiàn
shì
zhǐ
liú
yǐng
bàn
huáng
hūn

译文

隐隐约约闪烁着的灯火陪伴着荒凉的山村,枯黄的树叶落满了山岭,厚厚的积雪拥塞着柴门。三十九年的人生,经历了无限世事,只留下孤独的身影,相伴我度过黄昏。

逐句剖析

"微茫灯火共荒村":隐隐约约闪烁着的灯火陪伴着荒凉的山村,

# 微茫:隐约,模糊。

"黄叶漫山雪拥门":枯黄的树叶落满了山岭,厚厚的积雪拥塞着柴门。

# 漫:满,遍。

"三十九年何限事":三十九年的人生,经历了无限世事,

# 何限事:无限事。,三十九年:诗人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至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恰三十九岁。

"只留孤影伴黄昏":只留下孤独的身影,相伴我度过黄昏。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寿山居元夕》是金代元好问创作的七言绝句。前二句描绘出元宵节,长寿山居所在荒村灯火微弱,黄叶漫山、大雪拥门的凄凉景象,为全诗奠定了孤寂冷清的基调;后两句则由景入情,诗人回顾自身经历,发出感慨,将个人的孤独与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融合在一起,使诗歌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全诗以景显情,寓情于景,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境,也从侧面展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时代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长寿山居元夕》由金代元好问所作。公元1227年(金哀宗正大四年),元好问从河南镇平令改任河南内乡令。然而,不久后其老母病逝,在县境内的长寿山白鹿原乡居丧。次年,即公元1228年元宵节,元好问身处长寿山居,目睹当地元夕的冷清景况,触景生情,有感于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及当时金朝国势渐衰的社会现实,写下此诗。诗中所蕴含的痛苦、孤寂之情,以及深沉的国衰之痛、沧桑之慨,与他当时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绘了长寿山居在元宵节时的凄凉景象,通过“微茫灯火”“黄叶漫山”“雪拥门”景象,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痛苦、孤寂且无奈的暗淡寂苦之情,同时也寄寓着深沉的国衰之痛与沧桑之慨。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描绘出荒村元夕时灯火微弱、黄叶漫山、雪拥柴门的凄凉景象,借这些景物营造出萧条孤寂的氛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冷清孤寂。直接抒情:“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前句以“三十九年”的跨度,概说岁月积压的繁杂往事,后句聚焦“孤影伴黄昏”,将半生沧桑、孤独寂寥的情绪,不借过多物象铺垫,直接以自我境遇剖白,把历经世事的怅惘、独处的落寞,让深沉悲怆直抵人心。衬托:正衬,“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以“微茫灯火”点缀“荒村”,“黄叶漫山”映“雪拥门”,用荒寒、孤寂的环境之景,从氛围上衬托后两句“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里,诗人独对黄昏、饱经沧桑的孤苦心境,让人物情感在萧瑟环境的映照下,更显深沉落寞。

3. 分段赏析

“微茫灯火共荒村,黄叶漫山雪拥门”,“微茫灯火共荒村”中“微茫”一词生动描绘出灯火的微弱、朦胧,“共”字将荒村与微茫灯火联系起来,营造出一种荒村仅余微弱灯火相伴的孤寂氛围。从语言角度看,用词精准,炼字巧妙,简洁勾勒出一幅冷清画面。从意象角度,荒村、微茫灯火,奠定了全诗凄凉的基调。“黄叶漫山雪拥门”,“漫”字尽显黄叶遍布山峦的杂乱与萧索,“拥”字则突出大雪堆积在门前的厚重感。这两个动词运用生动,从视觉角度强化了山居环境的萧条、凄凉。整体上,这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映衬出诗人冷清孤寂的心境,为后文抒情做了有力铺垫。“三十九年何限事,只留孤影伴黄昏”,“三十九年何限事”从内容主题上,诗人回顾过去三十九年,“何限事”蕴含着无尽感慨,其中蕴蓄着国仇家恨、生活的苦辣辛酸,体现了诗人对过往经历的复杂情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从表达技巧看,以简洁的语言高度概括,引发读者对其经历的联想。“只留孤影伴黄昏”,“孤影”突出诗人形单影只的孤独状态,“黄昏”一语双关,既暗示自身年事已高,又象征金国国运如日薄西山。从情感主旨角度,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孤寂凄清,更重要的是传达出对金王朝江河日下命运的牵系和忧虑,使诗歌情感达到深沉的高度,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4. 作品点评

《长寿山居元夕》与《京都元夕》“以乐景寄哀愤”写法迥异。于诗人而言,元夕热闹或冷清,皆难排遣深重家国之恨,忧国忧民的愤激情感贯穿始终。诗的前两句摹写凄凉萧条之景,是诗人冷清孤寂心境的外化;后两句直抒凄苦忧伤之情,由灯火微茫、村野荒寒、黄叶漫山、积雪拥门之景触发,外景与内情交融,激起心灵震颤。以景衬情、情景相契,让这首节令小诗具有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本诗纯系白描,质朴无华,而这种笔调,也正适合表现国难居丧而又忧国忧民的思想心绪。

不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傅秋爽《涵韵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蔡松年《水调歌头 浩然生朝,作步虚语,为金石寿》

下一篇:金·段克己《月上海棠·时平无用经纶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