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春草谢家春":“池塘生春草”展现出谢灵运诗作的春日意趣,
"万古千秋五字新":历经万古千秋,这五个字依旧崭新动人。
"传语闭门陈正字":传话给闭门苦吟的陈师道,
# 传语:传话。
"可怜无补费精神":(你这样)可惜对诗歌创作并无补益,白白耗费精神。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论诗。介绍了元好问对诗歌创作应追求自然天成的主张,借谢灵运“池塘生春草”这一经典诗句的清新自然,对比陈师道闭门苦吟的创作方式,表达对刻意雕琢、无补于诗艺行为的批判,推崇自然、灵动、富有生命力的诗歌创作,写出对诗坛不良风气的劝诫与对理想诗风的倡导。
2. 写作手法
用典:“池塘春草谢家春”化用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典故,以谢诗自然天成的经典案例,立起诗歌应追求清新自然的标杆,借典故增强论述的权威性与说服力,让读者快速关联到自然诗风的典范。对比:前两句推崇谢灵运诗“万古千秋五字新”的自然高妙,后两句针对陈师道(陈正字)闭门苦吟,言“可怜无补费精神”,将两种创作方式、创作效果鲜明对比,突出自然诗风的可贵与刻意雕琢的无意义,强化诗论观点的表达。
3. 分段赏析
“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元好问以这两句,将谢灵运笔下的诗意,捧上了永恒的高台。那清新自然、浑然天成的“池塘生春草”,跨越千年,依旧带着春日的鲜活与灵动,成为诗歌史上“自然为宗”的耀眼标识,是元好问对谢灵运诗艺巅峰的崇高礼赞。后两句“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矛头指向陈师道。陈师道惯于“闭门觅句”,在斗室中苦思锤炼字句,元好问直言这种创作方式,如同在狭小天地里困守,难有真正触动人心的佳作,不过是空耗心力,满含对其创作路径的否定与劝诫。细究“传语闭门陈正字”,其源头可追溯至黄庭坚《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其八》“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黄庭坚最初写下此句,满是对陈师道生活困窘与创作执着的关切,蕴含着友人之间的惺惺相惜。可随着诗学观念的流变,“闭门造诗”逐渐偏离初心,演变成带有贬义色彩的标签,成为诗坛批判过度雕琢、脱离自然创作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