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雨后丹凤门登眺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jiàng
quē
yáo
tiān
jǐng
kāi
jīn
míng
gāo
shù
wǎn
fēng
huí
cháng
hóng
xià
yǐn
hǎi
jié
lǎo
yàn
jiào
qún
qiū
gèng
āi
jié
huǒ
yǒu
shí
guī
biàn
miè
shén
sōng
fēi
lái
qióng
jué
duō
lèi
bàng
cán
yáng
wàng
chuī
tái

译文

在深红的城阙登临眺望,雨后的远空景朗天开,金明池畔高耸着排排绿树,傍晚的寒风吹得它左右摇摆。长虹向两边垂头暴饮,大海快要被一口吸干,离群的老雁呼唤着侣伴,在秋空更显得无限悲哀。即使是毁灭人间的劫火,有时也是会变化熄灭的;而险峻的嵩山,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它飞来眼前,障护汴京呢?处身这亡国的穷途末路,自觉已流不出更多泪水,且莫再倚傍落日的余晖,怅然地眺望旧时的吹台。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这首诗采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将眼前的长虹、孤雁与内心的愁思溶合在一起,描绘出带有浓烈主观色彩的海欲竭秋更哀的苍凉景象,既喻衰亡中的金朝国势,又喻孤独忧伤的诗人。末句中的残阳与首句的霁景相应,愈显沉郁、凄凉。全诗结构严谨,首尾呼应。首联紧扣诗题。绛阙点明登临之地;霁点明登临之时;遥天是登高所见;登眺二字虽未点出,但已自寓其中。句末开字用得极好,此前黑云压城城欲摧那令人窒息的情景及此时乌云乍开,胸中沉闷顿然若释的心境尽在言外。阴霾廓尽,晴空如洗,万里蓝天,纤细毕现,金碧辉煌的宫阚在虹消雨霁、彩彻云衢的美丽景色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然而,久久盘旋在诗人胸中的郁结并未随之尽释,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意向把诗人的视线很快拉回,纤细毕现的晴空反而使他更清楚地看清了周围饱受兵燹之后的疮痍。在满目疮痍中,尤引诗人注目的是金明池那正被秋风吹荡,处于一片萧瑟凋零中的高树,一种故国乔木、铜驼荆棘之悲油然而生。该联赋中有比,象中含兴,以下诸联紧扣雨后登眺四字,围绕亡国之悲,赋陈其象,因象见意,皆由此生发。颔联首句之长虹,本来是非常美丽的景物,然诗人以我观物,故续之以下饮海欲竭。该句以海喻金国,以长虹喻蒙古军。着一欲字,以预示金国必亡,人民将被屠戮殆尽的悲惨命运。对此,诗人悲戚愁惨,哀恸万分。而此时恰又有一群大雁呱呱南飞,凄唳的叫声,使萧杀的金秋更添了几分凄凉的气氛。传说雁群中领头的,都是失去配偶的老雁,因孤苦伶仃,再加知前途艰险,故其叫声分外凄凉。诗人此时际遇与老雁相近。上年,老妻病故;本年,幼女夭亡,国家的前途又复如此,故于老雁的叫声尤感揪心。同时,此处也有以秋雁哀鸣,来喻中原人民的流离失所,奔走呼号的意思。诗人远目飞鸿,心影相随,际遇之悲,国衰之痛,充溢宇内。登临的所见所闻,莫不生悲;国事家事,皆不堪言。诗至此,似乎再说已属多余。然而诗人毕竟是大手笔,颈联又掉笔言其所思,使诗极尽波澜起伏之致。诗人由明池联想到昆明池,又由昆明池之黑灰联想到刚停的暴雨及暂时平息了的战乱,遂幻想劫火亦有终归息灭的。但幻想不等于现实,尽管诗人不甘亡国,想入非非,可这一厢情愿一经理智撞击,便化为乌有,于是对句又言神嵩何计得飞来。神嵩(中岳嵩山)绝无从数百里之外飞来汴京之理,无救兵可求进而期望中岳来作屏障,可见诗人绝望之极。句中不说无计而说何计,着何字表现出诗人在绝望之中反复挣扎的几多情思。尾联以阮籍自况。是时诗人久于悲痛,泪已无多,不堪眺望吹台,只有追怀往事,感念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徒增悲伤了,故有莫傍二字。可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从这自我克制、收敛之辞中,更能体味到诗人泪往心里流那凄婉哀绝的悲伤,收到曲折有致,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段成己《临江仙 暮秋感兴》

下一篇:金·蔡松年《江城子 公有诗八尺五湖明秀峰,又云,十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