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之在齐州":当李辅之驻守济南,
# 齐州:治所在今山东济南。,李辅之:李天翼,字辅之,固安(今属河北省)人。
"予客济源":我漂泊济源之时,
# 济源:今属河南省。
"辅之有和":他以此词相酬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荷叶荷花哪里的好?
"大明湖上新秋":当数初秋大明湖上的最好。
# 大明湖:在山东济南市西北。《水经注》:“泺水北为大明湖。”明时湖面占府治三分之一。后积土淤垫,湖面大为缩小。
"红妆翠盖木兰舟":水兰舟有如穿行于“红妆翠盖”之间。
# 木兰舟:用木兰树之木材造的船。梁·任防《述异记》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般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诗家云木、皇舟,出于此。”,红妆翠盖:指荷花荷叶。
"江山如画里":真是江山如画,
"人物更风流":人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而今与故人远隔千里,只能共照一轮明月,遥寄相思,
"三年孤负欢游":畅游的欢乐已成往事,三年来浪费了许多的大好时光。
# 孤负:同辜负。,三年:词人到河朔三年。
"一尊白酒寄离愁":想借“一尊白酒”以“寄离愁”。
"殷勤桥下水":桥下的流水倒是善解人意,殷情传情,
"几日到东州":怎奈路途遥远,何时才能将这离愁寄到东州呢!
# 东州:代指济南。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怀友词。描绘了大明湖新秋胜景与友人泛舟雅集的往事,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故友的深切思念与及别后孤寂。
2. 分段赏析
该词上片是回忆畅游大明湖的情景。当时正是“新秋”,湖上荷花初展娇容,绿叶田田,一如翠盖。“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两句开篇点题,直指“大明湖”这一特定地点与“新秋”季节特征。“荷叶荷花”起调,紧扣《济南行记》中“荷方初生”的时令记载,既描摹湖面初绽荷花的娇态,又以“绿叶田田如翠盖”的意象强化视觉层次。第三句“红妆翠盖木兰舟”运用借代手法,“红妆”呼应荷花之艳丽,“翠盖”暗合荷叶之苍翠,再点大明湖新秋景色,可知前次欢游印象之深;而“木兰舟”写到游人,其间当有元、李二人之舟。“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使整个湖面变得更加妖娆多姿。结句“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以对仗收束全片:“江山”总括大明湖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致,“人物”则聚焦元、李等文人雅士的风流意态。通过“如画”与“风流”的虚实对照,既赞湖山之美,又显友朋之雅,可以看到作者对此游的得意,凸显作者对此次雅集的陶醉与珍视。词的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与李辅之的分别和作者所寄予的深沉的怀念。“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转入别情抒写。前句连用“千里”复沓,强化相思之苦;后句“三年”直指丙申至戊戌的漫长别期,从丙申济南相会顺推至第三个年头,即为戊戌(1238年)。戊戌盖为该词的写作时间。这时作者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与济南相隔更远,故词中用“千里”形容之,而辅之的和词中,也有“无穷烟水里,何处认并州”句,显然辅之写和词时,作者已远在“并州”(太原)了。下片核心“欲寄离愁”意象群颇具匠心:以“一尊白酒”象征现实愁绪,借“桥下水”的流动意象寄托相思,虽化用李白“寄泪扬州”、苏轼“相思泪”的文学传统,却以“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的拟人化追问,把对辅之的思念之情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结句“寄离愁”的直抒胸臆与“何时到”的迷茫叩问,既延续婉约词的情感细腻,又暗含豪放词的沉郁笔力。借流水寄言、寄泪以表达思念之情,不乏先例。李白《秋浦歌》之一说:“寄言向江水,汝意忆侬否?遥传一掬泪,为我达扬州。”苏轼《江城子·别徐州》有“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作者则是借流水以寄送满含着“离愁”的“一尊白酒”,虽笔法略似前人,但婉转绸缪,实有过之。
3.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情感的真挚纯粹取胜,既抒发了重逢时欢聚畅饮的喜悦,也流露出天各一方的离别愁绪。所有情感都发自肺腑,毫无矫饰。艺术表现上具有自然质朴的特点:上片如实记录与友人欢聚的情景,无论是宴饮场景还是心境都直抒胸臆;下片转写别后思念,平实叙述中蕴含着深厚情谊。两片所写,既不同时,又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却通过真挚情谊的自然流动浑然贯通。语言形式上摒弃雕琢,避免堆砌辞藻,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与淳厚情感相映生辉,真正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 该词表示了对济南的向往。上阕开头点明济南名胜之区大明湖新秋季节荷叶田田荷花盛开的景象。“红妆翠盖”亦写荷花、荷叶。“江山”、“人物”二句,也写词人对济南的印象。下阕比上阕写得更优美,“千里”迭用,表示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尽管他们分别才三四个月,就十分怀念。词的结末二句情深意挚,含蓄悠长。这大概正是其醒似周秦处。
现代东南大学中华诗词学研究所所长王步高、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邓子勉《元明清词三百首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