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岁赴试并州":泰和五年,我赴并州赶考,
# 赴试并州:《金史·选举志》载:金代选举之制,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试,凡四试。明昌元年罢免乡试。府试试期在秋八月。府试处所承安四年赠太原,共为十处。赴试:赶考,前往应试。《词则》误作“试赴”。并州:即今太原,或误作“智州”。,乙丑岁:《历代诗余》《词综》《词则》作“太和五年乙丑岁”。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以天干地支纪年为乙丑年,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
"道逢捕雁者云":路上碰到一个捕雁的人说,
# 道逢:路上遇到。
"今旦获一雁":今天早上捕到一只雁,
# 今旦:一作“今日”。
"杀之矣":我就把它杀掉了。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另一只漏网的雁苦苦地叫个不停,不肯离开,
"竟自投于地而死":最终碰死在地上。
"予因买得之":我于是从捕雁的人手中将雁买下,
"葬之汾水之上":把这对死雁葬在汾河岸边,
# 汾水:即汾河,在山西省中部。
"垒石为识":堆些石块作为标记,
# 垒石为识:堆石头以为标志。识,标志、记号。
"号曰雁丘":取名为雁丘。
# 雁丘:殉情的大雁之坟墓,在今山西阳曲县。一作“雁邱”。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当时同行的人多为此赋诗,
# 时:或无此字。
"予亦有《雁丘词》":我也有一首《雁丘词》。
"旧所作无宫商":因为旧作不协音律,
# 无宫商:指音律不协。宫商,泛指音律。
"今改定之":故现今将旧作加以修改订正。
# 今改定之:一作“今为改定云”。自“时同行者多为赋诗”至“今改定之”:《历代诗余》《词综》《词则》径作“并作《雁丘词》”。全序:或径作“逢捕雁者”,或于前有“逢捕雁者”而最后作“今为改定云”,清代张金吾《金文最》转引《山西通志》作:“泰和乙丑,遗山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捕得二雁,一死,一脱网去。其脱网者空中盘旋,哀鸣良久,亦投地死。遗山遂以金赎二雁,瘗汾水旁,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因赋此辞。同行蒲溪杨正卿果、乐城李仁卿治和之。”
"问人间、":请问人间、
# 问人间:一做恨人间、恨,怅恨,遗恨。《历代诗余》《词综》《词则》作“问世间”。
"情是何物":爱情究竟是什么,
# 情:或误作“清”。
"直教生死相许":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 许:随从。
"天南地北双飞客":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的大雁,
# 双飞客:双飞客:指成双成对的大雁。或脱此三字。
"老翅几回寒暑":渐渐老去的双翅经过了多少个寒暑。
# 老翅:或脱“老”字。
"欢乐趣":比翼双飞虽然快乐,
"离别苦":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
"是中更有痴儿女":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
# 是中更有痴儿女:这雁群中更有痴迷于爱情的。是中:此中。或衍“有”而作“是有中”。是,《历代诗余》《词综》《词则》作“就”。痴儿女:指痴情的男女。元好问《摸鱼儿·问莲根有丝多少》词序中云:“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不如意赴水者。”“痴儿女”或是就此而言。
"君应有语":孤雁应该想诉说:
# 君应有语:“君应”四句,万里长途,层云迷漫,千山暮景,处境凄凉,形影孤单为谁奔波呢?有语:或脱“语”字。
"渺万里层云":面对万里之遥的层层白云,
# 万里:或脱此二字。
"千山暮景":在重山阻隔的夜里,
# 暮景:《历代诗余》《词综》《词则》等作“暮雪”。
"只影为谁去":形单影只,又该飞向谁呢。
# 为谁:《词综》《词则》等作“向谁”。
"横汾路":横渡汾水的路上,
# 横汾路:“横汾”三句,这葬雁的汾水,当年汉武帝横渡时何等热闹,如今寂寞凄凉。
"寂寞当年箫鼓":当初汉武帝巡幸时繁华热闹的地方如今却萧鼓绝响,
"荒烟依旧平楚":只留下荒烟笼罩着平林。
# 平楚:平林,远树。或脱“楚”字。楚,丛木。,荒烟:荒野的烟雾。
"招魂楚些何嗟及":吟诵《招魂》已无济于事,
# 招魂楚些何嗟及:“招魂”二句:我欲为死雁招魂又有何用,雁魂也在风雨中啼哭。招魂楚些:《楚辞·招魂》句尾皆有“些”字。何嗟及:悲叹无济于事。
"山鬼自啼风雨":山鬼也只能在风雨中枉自悲啼。
# 自啼:《历代诗余》《词综》《词则》作“暗啼”。,山鬼:《楚辞·九歌·山鬼》篇指山神,此指雁魂。
"天也妒":但双雁生死相随的深情使上天也嫉妒,
# 天也妒:“天也”二句:不信殉情的雁子与普通莺燕一样都寂灭无闻变为黄土,它将声名远播,使天地忌妒。天也妒:上天也妒忌大雁生死相随。
"未信与":不相信,
# 未信:不相信。
"莺儿燕子俱黄土":殉情的大雁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只有一抔尘土。
# 燕子:或误作“蝶子”。
"千秋万古":留待千秋万代的,
# 千秋万古:千秋万代。
"为留待骚人":文人骚客狂歌痛饮来到雁丘凭吊,
# 骚人:诗人,文人。
"狂歌痛饮":狂歌纵酒,
"来访雁丘处":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词。描绘了词人赴试途中听闻双雁生死相随的故事,词人买下死雁葬于汾水,垒石为“雁丘”。词中借雁起兴,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开篇,发出对至情的深沉叩问,展现双雁天南地北相伴的深情与离别的悲苦;又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横汾路的萧索荒芜,烘托出雁丘的寂寞,表达对雁儿真挚情感的赞叹与倾慕,以及对世间真情的向往与歌颂。
2. 写作手法
烘托:通过对孤雁所处环境的描写来凸显其殉情的决绝,如“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以征途的遥远、前景的艰难,烘托出孤雁在失去伴侣后形单影只、前路渺茫的处境,揭示其殉情的深层原因;还以横汾路“荒烟依旧平楚”的萧索景象,烘托出雁丘的寂寞,反衬大雁真情的万古长存。细节描写:对大雁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揣摩,“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细腻展现了孤雁在伴侣逝去后,对生存意义的思索,从犹豫到决心殉情的心理轨迹,让殉情行为更具感染力。对比:将历史盛迹与眼前景象对比,“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以汉武帝巡幸时的箫鼓喧天与如今的荒凉冷寂作比;将大雁与莺儿燕子对比,“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突出大雁殉情的崇高与真情的不朽,前者以盛衰对比反衬真情长存,后者以凡俗与崇高对比凸显大雁情感的珍贵。用典:“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用《楚辞》中《招魂》《山鬼》的典故。《招魂》是屈原为招唤楚怀王的亡魂而作,《山鬼》描绘了一位痴情的山中女神,在风雨中苦苦等待恋人却不得,最终独自悲啼的哀怨形象。以“招魂楚些何嗟及”点明即便效仿《招魂》的形式呼唤逝去的大雁,也无济于事,强调生死相隔的无奈;又以“山鬼自啼风雨”呼应《山鬼》中女神的悲戚,写山鬼在风雨中徒自悲啼,却无法慰藉大雁的深情。
3. 分段赏析
《摸鱼儿·雁丘词》上片开篇即以振聋发聩的发问开篇“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三句是全词的开篇发问。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击人心,将对“情”的探究摆在读者面前,引发对世间真情的深层思考。“直教生死相许”则以强烈的语气,突出了“情”具有能让人以生死相托的力量,为下文大雁殉情的描写奠定了情感基调,也让这份情感的价值从一开始就得到升华。“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两句赋予大雁“双飞客”的美称,将其比翼双飞的状态赋予了人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角度,展现了大雁相伴飞行的广阔地域;“几回寒暑”从时间维度,概括了它们共同经历的漫长岁月。寥寥数语,高度凝练地写出了大雁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后文的殉情情节做了充分铺垫。“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三句由大雁的情感延伸到人间的痴情男女。“欢乐趣”与“离别苦”概括了情感中的两种极致体验,而“痴儿女”三字则饱含着词人对那些为情所困、执着坚守的人们的哀婉与同情,使情感的范围从自然生灵扩展到人类,丰富了词的内涵。“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四句细致揣摩了孤雁殉情前的心理活动。词人以“君应有语”假设孤雁的内心独白,“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描绘出征途的遥远与艰难,而“只影向谁去”则道尽了失去伴侣后孤雁的绝望与迷茫。这几句不仅展现了孤雁在生死抉择前的挣扎,更凸显了其最终选择殉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抉择,揭示了殉情的深层原因——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三句通过今昔对比渲染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横汾路”暗指汉武帝当年巡幸时的煊赫场景,“寂寞当年箫鼓”与“荒烟依旧平楚”则描绘出如今的萧条冷落,昔日的喧嚣与当下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以历史的兴衰反衬出真情的永恒。“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两句借用《楚辞》中的典故,“招魂楚些”本是为逝者招魂的仪式,“何嗟及”则表明这种形式无法挽回逝去的生命;“山鬼暗啼风雨”以凄凉的景象烘托出悲伤的氛围,反衬出大雁殉情的真情不会因死亡而消逝,反而更显其永垂不朽。“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两句强调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价值。“天也妒”赋予这份情感以超凡的力量,连上天都为之嫉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则指出殉情的大雁不会像普通的莺儿、燕子那样化为尘土,其忠于爱情的精神将永远留存,为下文“来访雁丘”的行为做了铺垫。“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四句从正面赞颂殉情的大雁,寄寓了词人深切的哀思。“千秋万古”将时间跨度延伸至久远,表明这份情感将跨越时空被铭记;“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则生动地写出了大雁的殉情之举给人带来的巨大感动,使得人们会以这种热烈的方式来凭吊它,从而让全词的主题得到升华,凸显了真情的永恒价值。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以物喻情,借大雁殉情故事抒发坚贞不渝的爱情理想。全篇围绕开篇发问层层铺叙,既描绘大雁生前比翼双飞的欢愉,又刻画死后肝肠寸断的凄苦;既追忆往日相依的温存,又有来世再续的期盼。词人运用大量艺术手法,以充满悲剧氛围的环境烘托,塑造出忠贞不渝、生死相许的大雁形象,谱写出缠绵悱恻的爱情绝唱。作品在沉雄气韵中灌注柔婉情肠,既有“寓缠绵之情于蒙宕”情感,又暗含“寄人生哲理于情语”的深层思考。
# 元遗山极称稼轩词,及观遗山词,深于用事,精于炼句,有风流蕴藉处不减周、秦,如双莲、雁邱等作,妙在模写情态,立意高远,初无稼轩豪迈之气。岂遗山欲表而出之,故云尔?
宋张炎《词源·卷下·杂论》
# 迈陂塘(元好问)遗山二阕,绵至之思,一往而深,读之令人低回欲绝。同时诸公和章,皆不能及。前云“天也妒”,此云“天已许”,真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矣。
清许昂霄《词综偶评·元词》
# 可谓一往情深,含有无限悲感者也。
近代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吴梅《辽金元文学史》
# 纯是议论,词中别体。悲雁即所以悲人。通过雁之同死,为天下痴儿女一哭。“宁同万死碎绮翼,不忍云间两分张”就是本篇的主旨。可与其另一首同调之作《咏并蒂莲》对参。是对坚贞的爱情的颂歌。寓意深刻、所感甚大,不仅是工于用事和炼句而已。
近代词人夏承焘、张璋等《金元明清词选》
# 对于并蒂的荷花、殉情的孤雁,这样的郑重,写得如此缠绵,显然只有具有了深厚的思想感情的基础才能做到。而且,从《雁丘词》在多少年以后还加以改定看来,元好问这样优美的思想感情又是历久不衰,甚至是“老而弥笃”的。这两篇《摸鱼儿》从南宋以来,就赢得很高的评价。
现代原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兆汉《金元词史》
# 它之别具一格,在于它是议论体,是爱情词中的别体。
现代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许宗元《中国词史》
# 细玩其声情意态,颇与辛弃疾同调“置酒小山亭”一阕相似,实深得稼轩三昧者也。……此词既云后经改定,则非少时原作矣。前段感其真情殉节,后段吊其亡魂;直是一往情深,委婉回环,含有无限悲凉者也。此盖中年以后,迭经忧患,追怀往事,以寄身世之感。自非年甫十五六之幽并少年所能道出也。
现代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子良《金元词述评》
# 开头两句横空而来,说明爱情“生死相许之坚贞可贵,隐含着对孤雁殉情之悯叹。然后叙述双雁,又联想到人间也常是如此,所以说:“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用笔空灵不滞。“君应有语”以下数句,是说孤雁无依,只好自尽了。过片处宕开,以怀古取远势。因为双雁是葬在汾水之上,于是联想到当年汉武帝泛舟汾河时所作的《秋风辞》。
近代近现代历史学家缪钺《冰茧庵剩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