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mén
dào
zhōng
shū
suǒ
jiàn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jīn
chéng
liú
xún
jiā
zuì
chū
mén
lǎn
mín
fēng
cǎn
cǎn
chóu
fèi
nián
xià
qiū
hàn
yuè
shǔ
suì
yíng
lái
tiān
míng
dàn
píng
diào
xīng
huǒ
chuí
chǔ
wǎng
luó
fāng
gāo
xuán
guó
guǒ
suǒ
shí
yǒu
bǎi
ròu
fēi
tiān
tiān
wén
gǎn
fěng
dān
zhě
shuí
fàn
jiù
nán
qīng
shēn
yíng
bǎo
yuǎn
pán
pán
yàn
mén
dào
yún
jiàn
shēn
bàn
lǐng
féng
chē
rén
niú

译文

我在金城停留了整整十天,终日醉醺醺地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今日出门观察民间风情,所见之景凄惨萧瑟,直教人愁绪填满胸膛。回想去年夏秋大旱,七月里黍穗才刚刚抽芽吐穗。可转眼间军营帐篷便蜂拥而至,天亮时分只剩下一片被践踏得平整的土地。官府的征调急如星火,拖欠的赋税逼得百姓遭鞭打捶楚。罗网早已高高悬起,哪里还有所谓的安乐乐土。吃禾苗的害虫有上百种,择人而噬的猛兽也不止一只老虎。呼天喊地却无人回应,即便感慨讽刺又能补救什么。那身着单衣的是谁家子弟,为了买粮正匆忙赶往南方市集。他拼尽全力只为求得一饱,又怎会乐意远离家乡去经商谋生。雁门关的道路曲折盘绕,山间云雾缭绕、溪涧幽深,阻隔重重。行至半山腰遇见一辆驱车赶路的人,人和牛都显得那样艰难困苦!

逐句剖析

"金城留旬浃":我在金城停留了整整十天,

# 旬浃:整十天。浃,本为遍、透之意。古以干支记日,自甲日至癸日共十日,周而复始,因而称一旬为“浃日”,又称“浃旬”。,金城:应州属县,在今山西应县。

"兀兀醉歌舞":终日醉醺醺地沉溺于歌舞升平之中。

# 兀兀:昏昏沉沉的样子。

"出门览民风":今日出门观察民间风情,

# 民风:民间习俗,人民的生活情况。,出门:出金城城门。

"惨惨愁肺腑":所见之景凄惨萧瑟,直教人愁绪填满胸膛。

"去年夏秋旱":回想去年夏秋大旱,

"七月黍穟吐":七月里黍穗才刚刚抽芽吐穗。

# 黍穟:谷穗。穟,通“穗”,禾科植物聚生的花实。

"一昔营幕来":可转眼间军营帐篷便蜂拥而至,

# 营幕:军队的帐篷。这里指张柔等率领的侵宋蒙古兵。蒙古太宗窝阔台十二年(1240)秋,下令攻宋。张柔等率兵越雁门关南下,沿途虏掠,并肆意践踏农田,以致该年颗粒无收。,一昔:一夜。昔,通“夕”。

"天明但平土":天亮时分只剩下一片被践踏得平整的土地。

# 但:只,仅。

"调度急星火":官府的征调急如星火,

# 急星火:急于星火,比星火还紧急。,调度:征调赋税。

"逋负迫捶楚":拖欠的赋税逼得百姓遭鞭打捶楚。

# 捶楚:用木杖或木板打,指杖刑。,逋负:拖欠赋税。

"网罗方高悬":罗网早已高高悬起,

# 网罗:本指捕鱼和捕鸟的工具。这里用来比喻捆缚压迫人民的各种制度。

"乐国果何所":哪里还有所谓的安乐乐土。

# 果:副词,究竟。此句化用《诗经·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乐国:意同乐土,安乐的地方。

"食禾有百螣":吃禾苗的害虫有上百种,

# 百螣:形容食禾苗的害虫种类众多。螣,同“蟘”,食苗叶的害虫。这里用来比喻残害人民的蒙古统治者。

"择肉非一虎":择人而噬的猛兽也不止一只老虎。

# 择肉:择人而食。择,择取,掠取。

"呼天天不闻":呼天喊地却无人回应,

"感讽复何补":即便感慨讽刺又能补救什么。

# 何补:无补于事。,感讽:用诗歌讽刺时政,希望以之感动统治者,称为感讽。

"单衣者谁子":那身着单衣的是谁家子弟,

# 谁子:就是谁的意思。子,尾词。

"贩籴就南府":为了买粮正匆忙赶往南方市集。

# 南府:指雁门南方的州府,如太原等。,就:前往,去到。,贩籴:贩卖粮食。籴,买进粮食,与“粜”相对。

"倾身营一饱":他拼尽全力只为求得一饱,

# 营:谋求。,倾身:竭尽全身力气。

"岂乐远服贾":又怎会乐意远离家乡去经商谋生。

# 服贾:从事商业买卖。

"盘盘雁门道":雁门关的道路曲折盘绕,

# 盘盘:曲折回环的样子。

"云涧深以阻":山间云雾缭绕、溪涧幽深,阻隔重重。

# 阻:险阻。,以:连词,同“而”。,云:一作“雪”。

"半岭逢驱车":行至半山腰遇见一辆驱车赶路的人,

# 逢驱车:指遇到那些赶着牛车往外地买粮的人。

"人牛一何苦":人和牛都显得那样艰难困苦!

# 一何:多么,何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雁门道中书所见》是金朝末年至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元好问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记录了他在雁门一带途中的所见所闻,描述了元朝统治时,当地兵役频繁、剥削严重、官吏贪婪残暴、法令苛刻的状况,展现了北方百姓陷入求助无门、处境艰难的苦难生活,表达了他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整首诗描写细致,语言朴实有力,真实且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蒙古太宗窝阔台十三年(1241年),诗人北游应州(今山西应县)等地,返回时经过雁门关,看到当地百姓在蒙古统治下生活困苦、处境艰难,心中感到十分沉重,便写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的五言古诗​​​​。全诗通过描绘金末元初蒙古统治下雁门关一带百姓的悲惨生活,揭露了战乱、赋税、天灾等多重灾难对人民的摧残,表达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与对统治者的愤懑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金城留旬浃,兀兀醉歌舞”与“出门览民风,惨惨愁肺腑”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描绘权贵沉溺声色,后者直击百姓饥寒交迫,揭露社会不公的本质。这种对比手法与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异曲同工,加强了批判的力度。比喻:​​“网罗方高悬”以捕鱼之网比喻严苛的法律制度,暗示统治者对百姓的全面控制。赋:诗中从“去年夏秋旱”的天灾,到“一昔营幕来”的兵祸,再到“调度急星火”的苛政,最后以“倾身营一饱”的民生困境收尾,以赋法铺叙,完整勾勒出灾荒、战乱、赋税压迫的连锁反应。起兴:“盘盘雁门道,云涧深以阻”以险峻山路起兴,暗喻民生之路的艰难。山道之“盘”与人心之“苦”形成隐喻关联,为后文“人牛一何苦”的爆发埋下伏笔。

3. 分段赏析

开头四句紧扣主题,统领全文。诗人在金城时,受朋友热情款待,沉浸在欢歌乐舞中,出门观察百姓生活后,心中涌起深深的哀伤。“金城”点明了地点,呼应诗题“雁门”;“出门览民风”说明了事情的起因,紧扣诗题“所见”。“惨惨愁肺腑”直接写出诗人内心的情绪,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兀兀醉歌舞”与“惨惨愁肺腑”形成对比,用富人的奢侈享乐和穷人的悲惨生活作对照,和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写法目的一致。“去年”以下八句,写诗人“所思”。按常理,“出门览民风”后应接着写眼前所见,但诗人转换思路,通过回忆回溯去年以来百姓的苦难。先写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去年夏秋旱”,旱情持续,愁绪不断;“七月黍穗吐”,秋禾抽穗,刚生出希望;“一昔营幕来,天明但平土”,一夜之间,军队驻扎,庄稼被踏成平地,希望又破灭。在曲折的叙述中,展现了百姓饱受战乱的痛苦。再写苛税对百姓的掠夺:用“急星火”形容“调度”,写出催税的紧迫;用“捶楚”说明“逋负”(拖欠赋税)的后果,体现催税手段的残酷。丰收在望的庄稼已被军队毁掉,农民颗粒无收,但催税依旧紧急,欠税就要受罚,残暴的统治就像“网罗方高悬”。百姓想“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可“乐国果何所?”用“网罗”比喻残害百姓的统治,可见其无处不在;用“果何所”说明“乐国”不现实,表现百姓走投无路的惨状。“食禾”四句,写诗人“所慨”。这是诗人对“去年夏秋旱”后百姓遭遇的根源经过理性思考后,向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指责。害虫吃庄稼,猛虎吃百姓。“有百螣”“非一虎”,说明祸害之多;“食禾”“择肉”,写出祸害之狠。禾苗未成熟就被吃,牲畜没了还要挑着吃,其贪婪残暴令人震惊。“食禾”的害虫、“择肉”的猛虎,隐含的指向逐渐清晰,诗人矛头直指暴政黩武的蒙古统治者。人间有“螣”“虎”为害,却没有“乐国”,连上天也装聋作哑。“呼天天不闻”,生动表现出诗人的极度愤慨,以及百姓求告无门、绝望无助的处境。叫地不应、呼天不灵,这样的感慨讽喻又有何用?诗人只能无奈感叹自己无力拯救百姓。“单衣者谁子”承接前文“览民风”,关联“雁门道中”“所见”之事。通常诗歌刻画人物,会“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重神态而非全貌,甚至只取一个侧影、一个动作。这里“单衣”便是如此。虽未写人物身形外貌,但通过“单衣”这一剪影,能让人联想到为生计奔波的劳苦面容,感受到贫困处境。时已秋冬,远行之人还穿单衣,生活的艰难一目了然。“贩籴就南府”写人物行动:家中无粮,不外出买粮如何活命?“就南府”侧面印证雁门一带颗粒无收,百姓生计无着,只能去南方买粮。“倾身”两句说明原因:“倾身”写用力之猛,“远”写路程之远,行人不顾遥远拼命赶路,只为“营一饱”。“营一饱”与“倾身”“远”相互映衬,表现百姓被饥寒逼迫不得不远行的痛苦。“盘盘”二句写山路难行:“盘盘”已说明山路曲折,加上“雪”积、“涧深”,更显陡峭难行。结尾两句,在弯弯山路、皑皑白雪的背景下,推出特写:半山中,一辆破车,人拉牛拽,吃力前行。面对此景,诗人喊出心中郁积:“人牛一何苦?”险峻山路与半岭驱车的画面相互映照,与杜甫“不为贫困宁如此”意境相近,体现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这段通过写行人衣着单薄、行程遥远、道路险阻,与“食禾有百螣,择肉非一虎”呼应,解释了百姓冒险远行的原因,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主旨。

4. 作品点评

在艺术表达层面,这首诗首先呈现出以赋为主、兼融比兴的鲜明特点。诗人将自己行走于雁门道中的所见之景、所生之感与所发之慨,通过动态的叙事笔法细致铺陈,语言风格质朴无华,字里行间却蕴含着醇厚深沉的诗意。与此同时,比兴手法的运用更是为诗作增色不少:“调度急星火”“网罗方高悬”“食禾有百腾,择肉非一虎”采用比兴手法,让情感的表达更为形象而强烈。其次,诗作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的构建独具匠心,开阔了诗境。诗人将发生的诸多事件,与雁门道中的眼前实景相互交织在一起。当诗人在雁门道上目睹那个身着单衣的青年,于大雪纷飞、山路崎岖的半岭之间赶着牛车南下贩粮的凄惨景象时,思绪便自然延伸开来:画面中既融入了去年夏秋时节遭遇大旱的天灾记忆,又叠印着七月禾苗刚吐穗便被元军一夜踏为平地的兵祸惨状。“去年”的苦难与“今日”的凄凉相互映衬,使得时间维度不断延展拉长;诗作不仅聚焦于雁门道中“人牛一何苦”的惨象,更将笔触扩展到“调度急星火”的催逼、处处“罗网方高悬”的压抑,以及天下无处可寻“乐国”的悲凉现实,塑造出一个辽远而深广的意境,使得诗作的主题超越了个体见闻的局限,获得了普遍而深刻的现实意义。再者,诗意的层层递进是这首诗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质。诗人在表现人民苦难时,采用了由浅入深、逐层推进的叙述方式:先是禾穗初吐的生机被一夜兵祸摧残为焦土,继而写官府催缴军粮、征收租税的急迫如同星火燎原,再到百姓遭受鞭扑捶打的酷虐,以及无处不在的“网罗”带来的绝望,一层更进一层地展现出人民在多重压迫下无以复加的悲苦境遇。与这种层层递进的诗意相呼应,诗作在韵律上采用了层层进逼的古调仄韵,“但平土。”“果何所?”“复何补?”“一何苦?”等句尾的韵脚,如同重锤般敲击在读者心上,将诗人“惨惨愁肺腑”的深切忧思,与百姓们愁绝无助、悲惨凄苦的境遇,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的语言纯用白描,如泣如诉。与所写的内容——北国山村的苦难农民、荒凉景象,二者配合得十分和谐、自然,相得益彰。风格质朴浑厚。这首五言古诗选用了仄声中上声韵,通篇一韵到底。这个韵部的字音曲折而柔和,适于表现低徊缠绵的情绪,与诗的内容结合得也很恰当。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元好问研究论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段成己《满江红 新春用遁庵兄韵》

下一篇:金·段成己《满江红 偶睹春事阑珊,谨用遁庵登鹳雀楼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