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清平乐·太山上作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jiāng
shān
cán
zhào
luò
luò
shū
qīng
tiào
jiàn
fēng
lái
hào
wàn
qiào
jǐn
zhǎng
sōng
bēi
xiào
jǐng
hàn
hǎi
yún
tāo
yuǎn
tiān
gāo
zuì
yǎn
qiān
fēng
dǐng
shàng
shì
jiān
duō
shǎo
qiū
háo

译文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分明莽莽苍苍。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见世间多少事务,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词为登眺之作,上片写登高所见、所闻,下片写登泰山而产生的自我渺小之感。词中,景象苍莽,境界阔大,充满着对人间伟观的赞叹,也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襟度。同时,江山残照之景其字面组合,及悲啸、醉眼等,也隐藏着词人的家国之痛。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落落:清晰的样子。清眺:开阔而清晰的视野。这两句是说在泰山顶上,夕阳馀晖映照下的无限江山,苍莽辽阔,可以极目四望,尽情展开视野。在壮美的景色中,词人胸怀也因之宽广,不禁忘却了烦恼与哀痛,陶醉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这两句写景峭拔雄健,气度恢弘,渲染了苍凉旷荡的氛围。落落舒清眺受杜甫《次空灵岸》诗落落展清眺之影响,但易展为舒,不仅是平仄格律的要求,而且突出了心情之舒畅和意境之清远。涧壑风来号万窍,尽入长松悲啸涧壑:山的沟谷。窍:孔洞。涧壑风来,山鸣应,松林也在风中怒吼悲鸣,林涛奔涌。这两句没有继续写视觉所见,而是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在极短的篇幅里面,描写极其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对泰山有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印象。《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这两句便是由此脱胎而出。其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问写风。风不可见,借物而知,一号一啸,极为雄壮,富于表现力。入字将谷中风和松问风自然完美地连在一起,动感十足。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所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自比于井蛙见到波涛如云,醯鸡见到天高日远,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所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词中以井蛙与瀚海、云涛并列,不用动词连接,只是把几个小大悬殊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发展了原出典的意思。醯鸡见《庄子田子方》篇,写孔子求见老聃问道后,出来告诉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没有)夫子(指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有盖子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发覆),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比喻事物之微细。作者为眼前的奇妙景象所陶醉,站在千峰顶上,在大自然奇景中,领悟到了人世万物如秋毫之末,都微不足道,顿时忘却了各种烦恼与哀愁。醉字用得极其生动传神,不仅是酒醉,泰山的壮景更使词人陶醉。而醉眼迷蒙的词人形象,也正与壮景相融。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风格清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段成己《蓦山溪 卫生袭之寿》

下一篇:金·元好问《游天坛杂诗十三首(选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