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ng
jīn
tíng
shì
tóng
yóu
zhū
jūn

朝代:金作者:元好问浏览量:1
tài
xíng
yuán
lǎo
shàng
zuǒ
jiè
fēn
shān
yǒu
áo
áng
tóu
西
hǎi
guò
tuó
cóng
fén
jìn
lái
shān
zhī
miàn
bèi
jiē
jīng
guò
yuán
pán
fēi
jiā
yān
jǐng
jué
mén
duō
yǒng
jīn
tíng
xià
bǎi
quán
shuǐ
hǎi
yǎn
wàn
liú
shān
ē
luò
shuǐ
yuán
yūn
lún
jìn
yún
léi
hán
guǐ
zhái
shēn
jiāo
yuán
shuǐ
fēi
nòng
míng
yuè
zàng
xiè
tiān
píng
yóu
yóu
jiǔ
yún
jǐn
shí
fān
fēng
lái
shì
fēng
huì
shì
jiè
sān
màn
dōu
luó
shān
xíng
shān
běi
wàng
kōng
cháng
é
jīn
zhāo
zhòng
fēng
chū
qiān
huán
wàn
gāo
é
é
kōng
qīng
duàn
shí
wēi
máng
sàn
yān
luó
shān
yáng
shí
yuè
wèi
yáo
luò
cuì
ruí
yún
shāo
xiāng
dàng
yún
yān
wèi
chū
nóng
dàn
niǎo
liú
suō
shí
jiān
xiān
rén
shí
làn
xiān
rén
fǎn
liù
lóng
cuō
tuó
jiāng
shān
zuì
zhǎng
xiào
shā
sūn
gōng
cháng
ān
chéng
tóu
wěi
é
bìng
zhōu
shào
nián
zhěn
bēi
wèi
wèn
xiè
ān
shí
cāng
shēng
jīn
qīng
yuán
jūn

译文

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到了十月份山的南面的树木都还没有凋零,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逐句剖析

"太行元气老不死":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

# 老不死:长存不灭。,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太元之气。,太行:山名,在山西、河北与河南之间,主峰在山西晋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称。苏门山位于太行山脉南段。

"上与左界分山河":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

# 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

# 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突兀已过余坡陀":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

# 坡陀:倾斜不平的样子。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南临平原,山势渐趋平缓。,余:剩下。,突兀:高耸的样子。

"我从汾晋来":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

# 汾晋:金设汾州、晋州,都在山西境内,即当涌的河东路,诗人家乡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经的山西中部地区。

"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

# 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是说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苏门山。

"济源盘谷非不佳":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

# 盘谷:位于济源县北二十里,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盘谷。,济源:县名,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

"烟景独觉苏门多":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

# 烟景:树木茂密,云烟缭绕的景色。

"涌金亭下百泉水":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

"海眼万古留山阿":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

# 山阿:山的转弯处。,海眼:泉眼。《辉县志》:“百门泉……中有三大泉,或传为海眼,以竿试之,不知所底。”

"觱拂泺水源":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

# 泺水:古水名,源出山东济南。,觱拂:泉水涌地的样子。

"奫沦晋溪波":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

# 晋溪:即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沥泉,泉由悬瓮山出,犹百泉出自苏门山。,奫沦:波浪回旋的样子。

"云雷涵鬼物":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

# 涵:包容。,云雷:指山中云雾缭绕之处。

"窟宅深蛟鼋":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

# 蛟鼋:蛟龙和鳄鱼。,窟宅:洞穴。

"水妃簸弄明月玑":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

# 明月玑: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异经》: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玑,不圆的珍珠。,簸弄:摆弄,玩弄。,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

"地藏发泄天不诃":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

# 诃:怒责。,发泄:外露。,地藏:地下的宝藏。

"平湖油油碧于酒":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

# 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汇成,后修成长三百尺、宽百余尺的湖。

"云锦十里翻风荷":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

# 云锦:彩霞,这里比喻荷花。

"我来适与风雨会":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

# 适与风雨会:正赶上刮风下雨。

"世界三日漫兜罗":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

# 兜罗:也成兜罗锦,即木棉,《楞严经》注:兜罗树上出绵。此处喻指云雾。,世界:此指宇宙。

"山行不得山":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

# 山行不得山:由于连日雨雾笼罩,所以在山中行走却看不见山的真貌。

"北望空长哦":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

# 长哦:长叹。

"今朝一洗众峰出":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

"千鬟万髻高峨峨":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

# 峨峨:同“峨峨”,高耸的样子。,千鬟万髻: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妇女头上的装饰一样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发式,因高耸于头顶,故常以之比山头。

"空青断石壁":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

# 空青断石壁: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断。空青,青色的天空。

"微茫散烟萝":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

# 烟萝:草木茂密,烟聚萝缠的状态。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上,蔓延下垂。,微茫:迷茫不清。

"山阳十月未摇落":到了十月份山的南面的树木都还没有凋零,

# 摇落:指草木凋零。,山阳:山的南面。

"翠蕤云旓相荡摩":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

# 荡摩:摇荡碰擦。,云旓: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边垂悬的饰物。,翠蕤:下垂的绿色草木。

"云烟故为出浓淡":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

"鱼鸟似欲留婆娑":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 婆娑:盘旋,起舞。

"石间仙人迹":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

"石烂迹不磨":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

"仙人去不返":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

"六龙忽蹉跎":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

# 蹉跎:虚度光阴度过,这里即指西沉。,六龙:《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里即指日光。

"江山如此不一醉":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

"拊掌笑杀孙公和":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

# 孙公和: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人,曾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是个半人半神的形象。,拊掌:鼓掌,拍手。

"长安城头乌尾讹":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

# 乌尾讹:乌鸦噪起,意谓时局动荡。讹,通“吪”,摇动,比喻天下动荡。

"并州少年夜枕戈":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

# 夜枕戈: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作战。,并州:汉唐时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

"举杯为问谢安石":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

# 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早年隐居东山,屡违朝廷旨意,不肯出仕。

"苍生今亦如卿何":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

# 如卿何: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元子乐矣君其歌":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 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称。此处诗人自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涌金亭示同游诸君》是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文学家元好问创作的杂言古风。此诗以涌金亭景色为核心,先以磅礴雄伟的太行山为背景,通过丰富想象、起伏层次与生动刻画,勾勒出亭台的神奇色彩,展现诗人阔大胸怀。诗的后半段,语调由高亢陡然转入低沉——诗人目睹金朝在蒙古军队攻势下节节败退,内心忧愤却深感无力为国分忧,只能借醉酒狂歌排遣愁绪。全诗情感沉痛、意韵深幽,在看似旷达的言辞中,深寓对时局的深切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好问在河南登封等地寓居十八年(1216—1233)间,竟从未踏足苏门山,直至蒙古定宗贵由二年(1247)秋冬才得以游览。此时距金朝灭亡已过去十三年,尽管蒙古早已统一北方,但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动荡不安,同时又对南宋连年征战,给百姓生活带来深重苦难。面对如此时局,即便置身苏门山的秀丽风光中,诗人仍难掩忧国忧民之情,遂写下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游抒怀诗。诗人以太行山为背景描写了涌金亭和苏门山的秀丽景色,展现了诗人豁达宽广的胸襟,暗含着诗人对人事沧桑、家国兴亡的深沉感慨与对时局的忧虑与不满。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觱拂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中,将百泉涌出比作泺水源头,浪花飞转比作晋溪波浪,生动展现百泉奔涌时如轮飞转、回旋激荡的动态之美;“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中,把泉水声比作云雷,将泉底想象成蛟龙鼋龟的窟宅,以神话意象强化水声轰鸣的震撼力与深谷幽泉的神秘氛围;“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中,将水花和水珠比作明月珠,想象是水妃在簸弄宝珠,借珠光喻水珠晶莹,赋予泉水飞溅之景以奇幻瑰丽的诗意。对比:“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以济源盘谷风景“非不佳”作衬,通过对比突出苏门山烟景之美,让苏门山在参照中更显独特,自然引出诗人对其景色的偏爱,简洁有力地强化了表达效果。夸张:“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用“老不死”“分山河”夸张写太行山气势,仿佛其元气永恒,能分隔天地山河,极显山脉雄浑壮阔,将自然力量的磅礴以超乎现实的笔触展现,极具感染力。多感官结合:“觱沸泺水源”(视觉)写泉涌如轮,“云雷涵鬼物”(听觉)状水声如雷,视觉与听觉结合。诗人借“泺水源”“云雷”等意象,让读者从形与声感受百泉动态,多角度构建出泉水奔涌的鲜活图景,身临其境。侧面描写:“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不直接写水声,而以“云雷”喻声、“蛟鼍窟宅”想象泉底,借鬼神蛟龙的神秘氛围侧面烘托泉水轰鸣之烈,让读者从侧面感受水流撞击山谷的磅礴声势,比直写更具感染力。想象:“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诗人想象水神簸弄明珠、大地释放珍宝。这种奇幻想象突破现实束缚,为百泉飞溅之景添神话色彩,让自然景象更具诗意与浪漫情调。用典:“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巧用谢安典故。谢安是东晋名相,曾临危受命挽救国家。诗人在此以谢安喻贤相,借举杯发问,说苍生如今也像当年一样需要救助,表达对时局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对贤才救国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到“烟景独觉苏门多”共八句,以诗人的行进踪迹为脉络,生动叙述了旅途见闻,巧妙点明苏门山的地理位置与百门泉的独特景致。起笔便以雄浑之势描绘太行山的巍峨高耸,突如其来的笔调,瞬间抓住读者眼球。诗人将太行山比作一只巨大的鳌,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山脉自东向西峰岭的险峻突兀,以及由此向南逐渐平缓的走势。此处直接借用巨鳌的形象,将山势的雄浑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动态想象。行至苏门山,诗人巧妙指出,此地不过是太行山脉的余脉,北倚雄伟的太行山,南接广袤的平原。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暗藏与太行正脉的对比,言外之意,苏门山虽规模不及太行,但其秀丽风景却毫不逊色。一句“济源盘谷非不佳”的插入,更是通过与济源盘谷的对比,不着痕迹地凸显出苏门山的独特之美。尽管诗题名为“涌金亭”,但诗歌真正的重点却落在涌金亭下的百门泉与周围的苏门山之上,涌金亭在此仅作为一个观景点存在。从“涌金亭下百泉水”至“云锦十里翻风荷”的十句诗,诗人从多个角度对百门泉展开细致描绘。首句点明百门泉位于涌金亭下,紧扣诗题。“海眼万古留山阿”一句,用“万古”一词,瞬间赋予百门泉厚重的历史感,尽显苍劲古朴之气。“臂沸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两句,诗人运用精妙的比喻,以山东济南西南泺水“水涌若轮”的喷涌之态,和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晋水“奫沦”的回旋之姿,生动再现百门泉从地下奔涌而出的迅猛与灵动,这是诗人亲眼所见的视觉画面。“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则笔锋一转,聚焦于泉水的声响。诗人发挥奇妙的想象,将水波之声比作云中雷鸣,甚至联想到水中藏有鬼怪蛟龙,其发出的阵阵吟啸回荡山谷。泉水奔涌,石激浪涌,在山谷间回声碰撞,声响恰似“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诗人亲耳聆听的听觉盛宴。“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两句,诗人以浪漫奇幻的想象,将飞溅的水花和水珠比作水中女神簸弄的明月珠,把泉水的奇妙与灵动展现得如梦如幻。最后“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两句,诗人将视角拓展到泉水汇聚而成的水池与荷花。百门泉水汇聚成一片广阔的平湖,水面平静如镜,湖水碧绿澄澈,比美酒更显清冽。池中荷花随风摇曳,宛如十里绚丽的云锦,将百门泉的美推向极致,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从“我来适与风雨会”到“六龙忽蹉跎”的十六句,诗人围绕苏门山展开描写,行文跌宕起伏。初到苏门山时,恰逢秋雨连绵,如木棉般的白色云雾将天地笼罩得严严实实,连续三天,诗人被困山中,只能无奈地望着北方兴叹,视线受阻,心情也随之抑郁。然而,当云开雾散的那一刻,整个世界豁然开朗,诗人的心情也瞬间由抑转扬,诗情迸发。“今朝一扫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苏门山的群峰在云雾散尽后如女子高耸的发髻般展现在眼前,姿态万千,令人惊叹。随后,诗人进行细致刻画:“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描绘出一幅若隐若现、朦胧缥缈的美感画面;虽是十月初冬时节,山南向阳坡的树木却依旧郁郁葱葱,如翠绿的旌旗般与飘浮的云团相互摩挲;天空中云朵变幻多姿,山间飞鸟自由翱翔,泉中游鱼欢快跳跃,仿佛都在极力挽留诗人的脚步。这哪里是它们在挽留,分明是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境界。诗人还引入山中的神仙传说,这类传说在众多名胜之地颇为常见,是道教文化长期渗透的体现。即便历经岁月侵蚀,石头风化破碎,仙迹的痕迹却依然留存,为苏门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最后以“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作结,其中暗含着诗人对人事沧桑、家国兴亡的深沉感慨。诗歌结尾的七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孙公和”,面对眼前壮美秀丽的江山,诗人笑言若不饮酒沉醉,恐怕要被古人孙公和笑话。然而,这轻松的话语背后,实则暗藏转折。诗人并不能真的如想象中那般一醉方休,这不过是为下文的情感转折埋下的伏笔。紧接着,笔锋陡然一转,“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将思绪拉回到动荡不安的现实时局。这两句诗生动描绘出战乱不止、时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诗人借用谢安的典故,发出无奈的质问:在如此混乱的政局面前,即便拥有谢安般的卓越才能,又能改变什么呢?连谢安都无力回天,自己作为一介文士,也只能如元子般,与友人在这山水之间吟诗作歌,自得其乐。元好问引用这一典故,也道出了自己在金朝灭亡后,不愿出仕蒙古,选择归隐田园,筑野史亭编纂金史的缘由。此刻,诗人与同游者陶醉于百门泉的美景之中,看似放浪形骸、旷达洒脱,实则在这言词之间,深深寄寓着对时局的忧虑与不满。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洋溢着奇绝的气势。诗人纵横驰骋想象,驾驭神话元素,运用大胆夸张的笔触,从多个维度描摹奇水异景,构建出雄伟壮阔、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在描绘山水时,诗人将炽热的情感融入其间,辅以长短错落的句式与瑰丽绚烂的语言,强烈地展现出热情奔放的个性、开阔坦荡的胸襟,字里行间充盈着豪迈洒脱的气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豪情胜概,壮色沉声,直欲跨苏、黄,攀李、杜矣。

清诗文家、文学评论家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金·段成己《木兰花·不才自合收身早》

下一篇:金·蔡松年《鹧鸪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