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元气老不死":大行山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老死,
# 老不死:长存不灭。,元气:生成天地万物的太元之气。,太行:山名,在山西、河北与河南之间,主峰在山西晋城南,古有天下之脊之称。苏门山位于太行山脉南段。
"上与左界分山河":顶峰与天界划分出疆域和山河。
# 左界:天界。《白虎通》:“天左旋,地右旋。”
"有如巨鳌昂头西入海":就好像巨龟一样昂头跨入大海,
# 鳌:传说中的海中大龟。
"突兀已过余坡陀":又高高地翻越多少座高冈斜坡。
# 坡陀:倾斜不平的样子。苏门山为太行山余脉,南临平原,山势渐趋平缓。,余:剩下。,突兀:高耸的样子。
"我从汾晋来":我从那古晋国的汾水之畔走来,
# 汾晋:金设汾州、晋州,都在山西境内,即当涌的河东路,诗人家乡忻州在此。指汾水流经的山西中部地区。
"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巍巍太行的前后左右全都经过。
# 山之面目腹背皆经过:是说自己跨越太行山而至苏门山。
"济源盘谷非不佳":济源县的盘谷风景并不是不好,
# 盘谷:位于济源县北二十里,即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之盘谷。,济源:县名,在河南西北部,黄河北岸。
"烟景独觉苏门多":要论云烟景致还是苏门山最多。
# 烟景:树木茂密,云烟缭绕的景色。
"涌金亭下百泉水":看这涌金亭下面的百泉水,
"海眼万古留山阿":像一只海眼千万年留在山窝。
# 山阿:山的转弯处。,海眼:泉眼。《辉县志》:“百门泉……中有三大泉,或传为海眼,以竿试之,不知所底。”
"觱拂泺水源":它喷涌而出像是泺水的源头,
# 泺水:古水名,源出山东济南。,觱拂:泉水涌地的样子。
"奫沦晋溪波":它浪花飞转像是晋水的余波。
# 晋溪:即晋水,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源出滴沥泉,泉由悬瓮山出,犹百泉出自苏门山。,奫沦:波浪回旋的样子。
"云雷涵鬼物":它声如云雷像是包藏着鬼怪,
# 涵:包容。,云雷:指山中云雾缭绕之处。
"窟宅深蛟鼋":它穴窟深邃像是隐藏着龙蛇。
# 蛟鼋:蛟龙和鳄鱼。,窟宅:洞穴。
"水妃簸弄明月玑":仿佛仙女在簸弄明月般的水珠,
# 明月玑:即夜光珠,此比喻水色。《神异经》:明月珠,径三寸,光照千里。玑,不圆的珍珠。,簸弄:摆弄,玩弄。,水妃:即水仙,司水女神。
"地藏发泄天不诃":喷发地底的蕴藏上天也不呵责。
# 诃:怒责。,发泄:外露。,地藏:地下的宝藏。
"平湖油油碧于酒":碧油油的湖面比酒还要纯净,
# 平湖:涌金亭前的水池,由泉水汇成,后修成长三百尺、宽百余尺的湖。
"云锦十里翻风荷":十余里云霞锦缎翻动着风荷。
# 云锦:彩霞,这里比喻荷花。
"我来适与风雨会":我来恰好是风雨阴沉的天气,
# 适与风雨会:正赶上刮风下雨。
"世界三日漫兜罗":云雾飘飞在天地间布满兜罗。
# 兜罗:也成兜罗锦,即木棉,《楞严经》注:兜罗树上出绵。此处喻指云雾。,世界:此指宇宙。
"山行不得山":在山间行走却不见山的踪影,
# 山行不得山:由于连日雨雾笼罩,所以在山中行走却看不见山的真貌。
"北望空长哦":眺望着北方我只能长叹空哦。
# 长哦:长叹。
"今朝一洗众峰出":今日忽然阴云尽扫群山毕现,
"千鬟万髻高峨峨":秀丽景色像美女的头饰闪烁。
# 峨峨:同“峨峨”,高耸的样子。,千鬟万髻:形容山上景色美妙,如同妇女头上的装饰一样好看。鬟、髻,古代女子的发式,因高耸于头顶,故常以之比山头。
"空青断石壁":山间的石壁割断了万里晴空,
# 空青断石壁:指青空如被峭壁截断。空青,青色的天空。
"微茫散烟萝":蒙蒙烟气遮掩着崖间的藤萝。
# 烟萝:草木茂密,烟聚萝缠的状态。萝,即松萝,地衣类植物,常寄生于松树上,蔓延下垂。,微茫:迷茫不清。
"山阳十月未摇落":到了十月份山的南面的树木都还没有凋零,
# 摇落:指草木凋零。,山阳:山的南面。
"翠蕤云旓相荡摩":翠叶和云旗在风中飘荡擦摩。
# 荡摩:摇荡碰擦。,云旓:漂浮的流云。旓,旌旗下边垂悬的饰物。,翠蕤:下垂的绿色草木。
"云烟故为出浓淡":山里的景色总是有浓又有淡,
"鱼鸟似欲留婆娑":游鱼飞鸟正表演着舞姿婆娑。
# 婆娑:盘旋,起舞。
"石间仙人迹":那山石上保留着仙人的遗迹,
"石烂迹不磨":纵使山石朽烂仙迹也不灭磨。
"仙人去不返":仙人此去永也不会返回来了,
"六龙忽蹉跎":天子的车驾却在倾刻间颠簸。
# 蹉跎:虚度光阴度过,这里即指西沉。,六龙:《淮南子》:“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这里即指日光。
"江山如此不一醉":江山破碎而我们不喝个大醉,
"拊掌笑杀孙公和":孙登就会拍手讥讽嘲笑你我。
# 孙公和:孙登,字公和,三国时魏人,曾隐居苏门山,人称“苏门先生”。是个半人半神的形象。,拊掌:鼓掌,拍手。
"长安城头乌尾讹":长安城上的鸟尾早已经错乱,
# 乌尾讹:乌鸦噪起,意谓时局动荡。讹,通“吪”,摇动,比喻天下动荡。
"并州少年夜枕戈":并州少年随时随刻守着战戈。
# 夜枕戈:枕着武器睡觉,表示时刻准备作战。,并州:汉唐时州名,州治在今山西太原。
"举杯为问谢安石":举起酒杯我问一声谢公安石,
# 谢安石:谢安,字安石,东晋孝武帝时宰相。早年隐居东山,屡违朝廷旨意,不肯出仕。
"苍生今亦如卿何":面对今日百姓你有什么对策?
# 如卿何:如……何:意为“对……怎么办”,“把……怎么办”。卿:对人表示亲热的称呼。
"元子乐矣君其歌":我元好问喝酒喝得多么高兴,诸位朋友,你们要尽情地唱歌。
# 元子:指唐代诗人元结,少居商余山,曾著《元子》十篇,故以元子自称。此处诗人自称。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杂言古诗,也是一首记游抒怀诗。诗人以太行山为背景描写了涌金亭和苏门山的秀丽景色,展现了诗人豁达宽广的胸襟,暗含着诗人对人事沧桑、家国兴亡的深沉感慨与对时局的忧虑与不满。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多处运用比喻手法。“觱拂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中,将百泉涌出比作泺水源头,浪花飞转比作晋溪波浪,生动展现百泉奔涌时如轮飞转、回旋激荡的动态之美;“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中,把泉水声比作云雷,将泉底想象成蛟龙鼋龟的窟宅,以神话意象强化水声轰鸣的震撼力与深谷幽泉的神秘氛围;“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中,将水花和水珠比作明月珠,想象是水妃在簸弄宝珠,借珠光喻水珠晶莹,赋予泉水飞溅之景以奇幻瑰丽的诗意。对比:“济源盘谷非不佳,烟景独觉苏门多”,以济源盘谷风景“非不佳”作衬,通过对比突出苏门山烟景之美,让苏门山在参照中更显独特,自然引出诗人对其景色的偏爱,简洁有力地强化了表达效果。夸张:“太行元气老不死,上与左界分山河”,用“老不死”“分山河”夸张写太行山气势,仿佛其元气永恒,能分隔天地山河,极显山脉雄浑壮阔,将自然力量的磅礴以超乎现实的笔触展现,极具感染力。多感官结合:“觱沸泺水源”(视觉)写泉涌如轮,“云雷涵鬼物”(听觉)状水声如雷,视觉与听觉结合。诗人借“泺水源”“云雷”等意象,让读者从形与声感受百泉动态,多角度构建出泉水奔涌的鲜活图景,身临其境。侧面描写:“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不直接写水声,而以“云雷”喻声、“蛟鼍窟宅”想象泉底,借鬼神蛟龙的神秘氛围侧面烘托泉水轰鸣之烈,让读者从侧面感受水流撞击山谷的磅礴声势,比直写更具感染力。想象:“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诗人想象水神簸弄明珠、大地释放珍宝。这种奇幻想象突破现实束缚,为百泉飞溅之景添神话色彩,让自然景象更具诗意与浪漫情调。用典:“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巧用谢安典故。谢安是东晋名相,曾临危受命挽救国家。诗人在此以谢安喻贤相,借举杯发问,说苍生如今也像当年一样需要救助,表达对时局动荡、民生疾苦的忧虑,以及对贤才救国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到“烟景独觉苏门多”共八句,以诗人的行进踪迹为脉络,生动叙述了旅途见闻,巧妙点明苏门山的地理位置与百门泉的独特景致。起笔便以雄浑之势描绘太行山的巍峨高耸,突如其来的笔调,瞬间抓住读者眼球。诗人将太行山比作一只巨大的鳌,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山脉自东向西峰岭的险峻突兀,以及由此向南逐渐平缓的走势。此处直接借用巨鳌的形象,将山势的雄浑与灵动展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动态想象。行至苏门山,诗人巧妙指出,此地不过是太行山脉的余脉,北倚雄伟的太行山,南接广袤的平原。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暗藏与太行正脉的对比,言外之意,苏门山虽规模不及太行,但其秀丽风景却毫不逊色。一句“济源盘谷非不佳”的插入,更是通过与济源盘谷的对比,不着痕迹地凸显出苏门山的独特之美。尽管诗题名为“涌金亭”,但诗歌真正的重点却落在涌金亭下的百门泉与周围的苏门山之上,涌金亭在此仅作为一个观景点存在。从“涌金亭下百泉水”至“云锦十里翻风荷”的十句诗,诗人从多个角度对百门泉展开细致描绘。首句点明百门泉位于涌金亭下,紧扣诗题。“海眼万古留山阿”一句,用“万古”一词,瞬间赋予百门泉厚重的历史感,尽显苍劲古朴之气。“臂沸泺水源,裔沦晋溪波”两句,诗人运用精妙的比喻,以山东济南西南泺水“水涌若轮”的喷涌之态,和山西太原西南悬瓮山晋水“奫沦”的回旋之姿,生动再现百门泉从地下奔涌而出的迅猛与灵动,这是诗人亲眼所见的视觉画面。“云雷涵鬼物,窟宅深蛟鼍”则笔锋一转,聚焦于泉水的声响。诗人发挥奇妙的想象,将水波之声比作云中雷鸣,甚至联想到水中藏有鬼怪蛟龙,其发出的阵阵吟啸回荡山谷。泉水奔涌,石激浪涌,在山谷间回声碰撞,声响恰似“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诗人亲耳聆听的听觉盛宴。“水妃簸弄明月玑,地藏发泄天不诃”两句,诗人以浪漫奇幻的想象,将飞溅的水花和水珠比作水中女神簸弄的明月珠,把泉水的奇妙与灵动展现得如梦如幻。最后“平湖油油碧于酒,云锦十里翻风荷”两句,诗人将视角拓展到泉水汇聚而成的水池与荷花。百门泉水汇聚成一片广阔的平湖,水面平静如镜,湖水碧绿澄澈,比美酒更显清冽。池中荷花随风摇曳,宛如十里绚丽的云锦,将百门泉的美推向极致,构成一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卷。从“我来适与风雨会”到“六龙忽蹉跎”的十六句,诗人围绕苏门山展开描写,行文跌宕起伏。初到苏门山时,恰逢秋雨连绵,如木棉般的白色云雾将天地笼罩得严严实实,连续三天,诗人被困山中,只能无奈地望着北方兴叹,视线受阻,心情也随之抑郁。然而,当云开雾散的那一刻,整个世界豁然开朗,诗人的心情也瞬间由抑转扬,诗情迸发。“今朝一扫众峰出,千鬟万髻高峩峩”,苏门山的群峰在云雾散尽后如女子高耸的发髻般展现在眼前,姿态万千,令人惊叹。随后,诗人进行细致刻画:“空青断石壁,微茫散烟萝”,描绘出一幅若隐若现、朦胧缥缈的美感画面;虽是十月初冬时节,山南向阳坡的树木却依旧郁郁葱葱,如翠绿的旌旗般与飘浮的云团相互摩挲;天空中云朵变幻多姿,山间飞鸟自由翱翔,泉中游鱼欢快跳跃,仿佛都在极力挽留诗人的脚步。这哪里是它们在挽留,分明是诗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了“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境界。诗人还引入山中的神仙传说,这类传说在众多名胜之地颇为常见,是道教文化长期渗透的体现。即便历经岁月侵蚀,石头风化破碎,仙迹的痕迹却依然留存,为苏门山增添了一抹神秘色彩。最后以“仙人去不返,六龙忽蹉跎”作结,其中暗含着诗人对人事沧桑、家国兴亡的深沉感慨。诗歌结尾的七句,诗人直抒胸臆,抒发感慨。“江山如此不一醉,拊掌笑煞孙公和”,面对眼前壮美秀丽的江山,诗人笑言若不饮酒沉醉,恐怕要被古人孙公和笑话。然而,这轻松的话语背后,实则暗藏转折。诗人并不能真的如想象中那般一醉方休,这不过是为下文的情感转折埋下的伏笔。紧接着,笔锋陡然一转,“长安城头乌尾讹,并州少年夜枕戈”,将思绪拉回到动荡不安的现实时局。这两句诗生动描绘出战乱不止、时局动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举杯为问谢安石,苍生今亦如卿何?”诗人借用谢安的典故,发出无奈的质问:在如此混乱的政局面前,即便拥有谢安般的卓越才能,又能改变什么呢?连谢安都无力回天,自己作为一介文士,也只能如元子般,与友人在这山水之间吟诗作歌,自得其乐。元好问引用这一典故,也道出了自己在金朝灭亡后,不愿出仕蒙古,选择归隐田园,筑野史亭编纂金史的缘由。此刻,诗人与同游者陶醉于百门泉的美景之中,看似放浪形骸、旷达洒脱,实则在这言词之间,深深寄寓着对时局的忧虑与不满。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洋溢着奇绝的气势。诗人纵横驰骋想象,驾驭神话元素,运用大胆夸张的笔触,从多个维度描摹奇水异景,构建出雄伟壮阔、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在描绘山水时,诗人将炽热的情感融入其间,辅以长短错落的句式与瑰丽绚烂的语言,强烈地展现出热情奔放的个性、开阔坦荡的胸襟,字里行间充盈着豪迈洒脱的气韵。
# 豪情胜概,壮色沉声,直欲跨苏、黄,攀李、杜矣。
清诗文家、文学评论家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下一篇:金·蔡松年《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