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伴闲人闲处闲":在这荒野僻静之地陪伴我这无所事事的闲人的是谁呢。
"梅花枝上月团团":是那疏影横斜的梅花以及梅花枝头团团的明月呀。
"陶潜自爱吾房好":我也似陶渊明般喜爱我的茅庐,
# 陶潜:陶渊明。
"李白休歌蜀道难":李白啊,不必再为蜀道艰难、人世险恶而叹息。
"林壑静":山林寂静,沟壑幽深,
# 林壑:指树林和山谷。
"水云宽":水淡云远。
"十年无梦到长安":隐居多年,再也没有回京城做官的梦想。
"五更门外霜风恶":五更时分门外风疾霜寒,
"千尺青松傲岁寒":但那高高的青松从不畏惧这严寒,始终挺拔地立于这天地间。
金代后期文学家
段成己(1199~1279?),金代文学家。字诚之,号菊轩,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金正大进士,官宜阳主簿。入元不仕,段氏兄弟逃往龙门山中,隐居将近十年之久,其间与友人遨游山水,结社赋诗,自得其乐。段克己殁后徙居晋宁北郭。段成己是金元之际文人群体“河汾诸老”的成员之一,他与兄段克己齐名,时号“稷亭二段”。其工于作诗,词尤高妙。诗歌大多风格硬朗,意境悲凉。其现存诗词,大部分是宴集唱酬、饮酒作诗、贺喜吊丧、读书遣闷、出游散步、咏物题画。有诗作如《和答木庵英粹中》《寒食后有感而作》。后人汇集其兄弟诗词为《二妙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隐逸抒怀词。全词描绘了闲居场景、自然意象与历史典故,体现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与坚韧不屈的精神追求。
2. 写作手法
用典:“陶潜自爱吾庐好,李白休歌蜀道难”,借用陶潜喜爱自家庐舍、李白悲叹蜀道难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仕途艰难的不屑。对比:“霜风恶”的恶劣环境与“青松傲岁寒”的挺拔坚韧形成对比,凸显词人不屈的精神品格。融情于景:通过“梅花枝上月团团”“林壑静,水云宽”等景物描写,将宁静淡泊之情融入清幽之景,营造出独特意境。
3. 分段赏析
“谁伴闲人闲处闲”以设问发端,三“闲”字叠用(身闲、地闲、心闲),既凝练概括隐居生活的多重状态,又以悬念引出下文对伴己之物的描写,语言质朴而富有节奏感。“梅花枝上月团团”以清幽的自然景物作答,梅花与明月的意象组合,既营造出静谧孤高的氛围,又象征词人在孤寂中坚守的精神伴侣,与他词作中反复出现的“月”“梅”意象形成呼应,强化其对洁净品格的追求。“陶潜自爱吾庐好,李白休歌蜀道难”化用两位诗人典故:陶潜的“吾庐”暗合归隐自适的生活理想,李白的“蜀道难”则隐喻仕途险恶,二者并置,委婉表达词人对官场的疏离与对田园生活的认同,属借典抒情的表达技巧。“林壑静,水云宽”以简笔勾勒隐居环境,“静”“宽”二字既写自然之态,亦映射内心的淡泊开阔,属情景交融的写法。“十年无梦到长安”直言对功名之地的疏离,“无梦”二字看似超脱,实则隐含故国覆灭后的无奈与沉痛,将个人选择与时代背景相连。结句“五更门外霜风恶,千尺青松傲岁寒”以自然景象为喻:“霜风恶”暗指外界环境的严酷(或政治压力),“青松傲”则以松柏象征坚韧不屈的品格,物我合一,借象征手法收束全篇,既呼应上片的“闲人”自许,又深化了在逆境中坚守节操的主题,使情感从闲逸自适升华为精神自勉,结构上形成由景及情、由表及里的递进。
4. 作品点评
本词在意境营造上匠心独运,精心择取两类意象体系交相辉映:自然意象群中,凌寒独放的寒梅、虬枝苍劲的青松、清冷孤洁的明月、幽深静谧的山林丘壑、淡远悠然的流水闲云,勾勒出一幅既清幽澄明又暗含峭拔风骨的自然图景;人事意象层面,融入“吾爱吾庐”坚守精神家园的隐逸诗人陶渊明与“举杯消愁”超然抗争世俗的狂放诗人李太白。两类意象有机交融,缔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于清幽冲淡的表象下暗藏险峻孤寒的精神向度,在自然风物静美中涌动人格力量的奔突,既展现词人对宁静隐逸生活的向往,又深蕴其在复杂现实中遗世独立、挺拔傲世的精神品格,让词作在平和基调里始终回荡着不屈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