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春来谁作主":春天去了又来,是谁在主宰这一切呢。
"怨他昨夜江头雨":埋怨昨夜江边的那场雨。
"把酒问春春不语":端起酒杯询问春天,春天却沉默不语。
"头懒举":连抬起头都觉得懒得动。
"乱红飞过秋千去":零乱的花瓣飞过秋千架飘走了。
"芳草淡烟江上路":江边的路上,芳草萋萋,笼罩着淡淡的烟雾。
# 淡:一作澹。
"鹧鸪声里斜阳暮":在鹧鸪的啼叫声中,夕阳渐渐西下。
"风外榆钱无意绪":在风中,榆钱飘落,仿佛没有什么情绪。
"空自舞":只是徒然地飞舞着。
"如何买得青春住":怎样才能把青春留住呢。
金末文学家
段克己(1196~1251?),金末文学家。字复之,号遯庵,别号菊庄,绛州稷山(今属山西)人。金末进士,入元不仕,与弟段成己避居龙门山。兄弟均以文章闻名,礼部尚书赵秉文以“二妙”称之。段克己为金末元初文人群体“河汾诸老”的成员,其诗文风格超旷忧愤,磊落不凡,骨力坚劲,意致苍凉。其词作内容多写山光水色和隐逸生活。主要作品有《乙巳清明游青阳峡》《满江红·过汴梁故宫城》《方平道中》等。其所作诗词与其弟段成己作品合刊为《二妙集》。
1. 分段赏析
上片:“春去春来谁作主”,以疑问开篇,直接点明主题。“春去春来”描绘了春天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而“谁作主”则将词人对春天主导者的探寻展现出来。词人在这看似简单的疑问中,蕴含着对时光流转、自然规律不可捉摸的思考,流露出一种对时光匆匆的迷茫与困惑。“怨他昨夜江头雨”,这句词中“怨”字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情感。词人将春天离去的缘由归结于昨夜江头的雨,表面上是埋怨这场雨带走了春天,实则是借景抒情,以雨来象征时光的无情流逝。“把酒问春春不语”,词人端起酒杯询问春天,赋予春天以人的形象,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不语”则进一步强调了春天的沉默,也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和迷茫。增添了词人的惆怅之情。“头懒举”,描绘了词人慵懒的状态。“头懒举”三个字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因感慨时光、春天离去而产生的倦怠,从动作细节上刻画了词人内心的忧愁和无奈。“乱红飞过秋千去”,这句词中“乱红”指零乱的花瓣。花瓣零乱地飞过秋千架飘走,这一景象既描绘了暮春的凋零之景,又象征着美好事物的消逝。词人通过这一画面,进一步渲染了时光匆匆、青春易逝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内心的惆怅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下片:“芳草淡烟江上路”,描绘了一幅江边傍晚的景色图。“芳草”给人以生机之感,但“淡烟”却增添了一丝朦胧和惆怅的氛围。“江上路”点明了地点,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意境。“鹧鸪声里斜阳暮”,这句词中“鹧鸪声”在古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离别和愁绪,“斜阳暮”则描绘了夕阳西下的景象,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和一天的结束。词人将鹧鸪的啼叫声和夕阳西下的景象相结合,进一步渲染了时光匆匆、青春易逝的伤感情绪,同时也增添了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氛围。“风外榆钱无意绪”,这句词中“榆钱”是榆树的果实,形状像铜钱。“风外榆钱无意绪”将榆钱拟人化,说它在风中飘落却没有情绪。这一描写既描绘了榆钱随风飘落的景象,又象征着青春的消逝和时光的无情。榆钱的无意绪与词人内心的感慨形成了呼应,进一步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奈。“空自舞”,承接上句,描绘了榆钱在风中徒然飞舞的景象。这一词语强调了榆钱飘落的徒劳和无意义,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无奈和怅惘。他看着榆钱飘落,就像看着时光流逝,却无法阻止,只能发出无奈的感慨。“如何买得青春住”,直接抒发了词人的感慨和愿望。“如何”表达了词人对如何留住青春的追问,“买得青春住”则是一种渴望和幻想。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选五)》
下一篇:金·元好问《仙吕·后庭花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