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入洪炉不厌频":金属投入巨大的熔炉不嫌次数繁多,
"精真那计受纤尘":精纯真实的事物哪里会计较沾染细微的尘埃。
# 那:哪里。,精真:精粹纯真。
"苏门果有忠臣在":苏门之中如果真有忠诚之臣存在,
"肯放坡诗百态新":怎肯让苏轼的诗歌呈现出百态新奇的模样?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金入洪炉不厌频”以金属投入熔炉作比,用“不厌频”强调反复锤炼的过程,就像金属需多次熔铸才能成器,诗歌创作也需不断打磨。这一比喻通俗形象,为后文讨论诗歌本质埋下伏笔。次句“精真那计受纤尘”延续比喻,说真正的黄金纯净无瑕,不染尘埃,呼应前句,进一步点明元好问心中理想诗歌的标准,既要本质纯粹,又不可被浮华或流俗污染。但需注意,元好问并非全盘肯定苏轼所有诗作,他认为部分苏诗存在过度求新或俳谐的问题,此处的“精真”更像是对诗歌本质的呼吁,而非对苏诗的完全肯定。第三句“苏门果有忠臣在”转向具体对象,“苏门”代指苏轼的门生后学,“忠臣”表面称守护传统之人,实则暗藏追问:真正的“忠臣”该以何种方式传承?末句“肯放坡诗百态新?”以反问作结,“肯放”意为“怎会允许”,用疑问句式强化观点,若苏门真能守护,又怎会让苏轼的诗风突破常规、呈现万千新意?表面质疑,实则肯定苏轼突破传统的创新价值。
2.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评论苏轼及其后学诗作的,可与第二十二首相互对照看。苏轼作为天才文学巨匠,在诸多领域均有极高建树,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典范。他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以推陈出新的态度对待艺术规范,下笔随心所至,皆成佳作,在艺术上引领一代风尚。苏诗虽有议论化、散文化特点,但凭借苏轼超凡的才力,其诗作多含生动新奇的比喻,妙趣层出不穷;用典妥帖精当,自然融合;对仗工整灵动,不拘泥于旧套。苏轼对艺术技巧的驾驭可谓得心应手,如行云流水般毫无雕琢之感。因此元好问对苏诗评价甚高,称赞他的诗是经得起锤炼,不受纤尘的真金。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