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天上":黄河之水似乎是从天上而来,
"人鬼瞰重关":黄河之险让人鬼都要俯瞰而欲过不敢。
# 人鬼:指三峡中的南鬼门,北人门。
"长风怒卷高浪":大风起时,波涛汹涌,怒浪滔天,
"飞洒日光寒":飘飞的浪花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峻似吕梁千仞":黄河水所掀起的水浪高过那吕梁山,
# 吕梁:《列子·黄帝》:“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其地不名一处。
"壮似钱塘八月":水浪声势之状可比那八月的钱塘潮,
# 钱塘八月:指钱塘江八月十八日最盛大的潮水。
"直下洗尘寰":横空之下,一洗尘寰。
# 尘寰:尘世。
"万象入横溃":黄河水浪冲斥万象,
# 溃:洪水旁决日溃。
"依旧一峰闲":但是中流的砥柱山面对滔天巨浪,却依旧气定神闲。
# 一峰:似指中神门,因前皆言“人鬼”重关。或言指砥柱山,即中流砥柱。
"仰危巢":砥柱山之高峻,如那危巢,
# 危巢:悬崖高处的鸟巢。语出苏轼《后赤壁赋》:“攀栖鹘之危巢”。
"双鹄过":两只天鹅飞过,
# 鹄:水鸟名,俗称天鹅。
"杳难攀":难以攀援。
# 杳:此指高远。
"人间此险何用":人间有这样的险处有何用呢?
"万古秘神奸":原来是为了测辨忠奸。
# 秘:一作袐。
"不用燃犀下照":无须“燃犀下照”看水下美景,
# 燃犀:《晋书·温峤(jiào)传》载峤至牛渚矶,人言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未必佽飞强射":也不必像做飞用力拉弓,
# 佽飞:汉武官名,掌弋射鸟兽。一云即佽非,周代楚国勇士,曾渡江,两蛟夹舟,非拔剑斩蛟而得脱。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有力障狂澜":便可力挽狂澜。
# 障狂澜: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唤取骑鲸客":呼唤那个骑鲸客,
# 骑鲸客:指豪勇之士。
"挝鼓过银山":击着鼓飞过银山。
# 银山:代指涛头。张继《九日巴丘杨公台上宴集》:“万叠银山寒浪起”。,挝:敲击。
金元之际文学家、史学家
元好问(1190~1257),金代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兴定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宏词,授儒林郎,任国史院编修。金亡不仕。元好问工诗文,亦擅词。诗词风格沉郁,多伤时感事之作,题材广及山水、伤乱、咏怀、寄赠等方面。词学苏、辛一派,早期风格豪放;中年后遭际沧桑,摧刚为柔,熔豪放婉约于一炉。著作有《遗山集》。又编选金一代诗歌为《中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发情怀的词,词中描写了三门津的雄奇壮丽,由此,词人对大自然的美好和黄河的气势磅礴有感而生,其间也寓托了他在国家危难之秋,以力挽狂澜为己任的自豪和自信。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通过描写黄河的壮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险境的感慨。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动静结合:“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与“依旧一峰闲”,前者描绘了黄河波涛汹涌的动态画面,后者则突出了砥柱山的岿然不动,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诗人巧妙地将动态的景物与静态的景物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画面感和艺术效果。比喻:“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词人将三门津的黄河水浪比作吕梁山的千仞悬水和钱塘江八月的怒潮。吕梁山以险峻著称,钱塘江潮以壮观闻名,这两个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黄河水浪的高峻与雄壮,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三门津的险要和气势磅礴。用典:“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反用了苏轼《后赤壁赋》中的“攀栖鹘之危巢”。苏轼的原句是描写在险峻的山崖上攀爬至栖鹘的巢穴,而元好问则反其意,通过“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来表现砥柱山的高峻险要,难以攀登。这种用典手法不仅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意象,还通过反用增强了表达效果。它让读者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感受到三门津独特的险峻氛围,同时也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使整首词的意境更加深邃。烘托:“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通过描写黄河的波涛在长风的吹拂下卷起高浪,飞洒的浪花在阳光下显得寒冷,烘托出黄河的汹涌和冷峻,为下文描写砥柱山的雄伟做铺垫。
3. 分段赏析
开篇第一句,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极为相似。从视觉角度看,诗人眼中的黄河水仿佛从遥远的天际奔涌而来,自高处倾泻而下,宛如从九天之上飞流直下。那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水流,给人心理上带来强烈的震撼,形成巨大的反差,产生了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在“黄河九天上”的壮阔景象之后,紧接着的“人鬼瞰重关”一句,描绘出河水俯瞰着人鬼重关的景象。视角从仰视转为俯瞰,从远处逐渐拉近,物象也从模糊逐渐变得清晰。这两句将黄河水聚焦到三门峡之中,使景物具体化,虽未直接提及“险”字,但已让人感受到险象环生的氛围。有了这两句的铺垫,“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便顺理成章。河流落差极大,峡谷深邃,关隘重重,自然形成了世间罕见的奇观,必然会有长风巨浪,形成“怒卷”之势。在长风巨浪的冲击下,水花四溅,水汽弥漫,使得本应温暖的日光也显得寒气逼人。这不仅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更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这四句诗,诗人以如椽巨笔,挟风带浪,营造出一种雄奇而迷人的境界,将“险”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诗人意犹未尽,又连用两个比喻:“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吕梁山位于今山西省离石县东北,山势奇险,是晋西高原的重要山脉。《列子·黄帝》中记载:“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三门峡与吕梁山距离较近,其险峻之处颇为相似。如果说这是诗人就近取譬,那么用钱塘江八月潮的雄壮气势来比喻三门峡水流之急,则是远喻。这两个景观,一北一南,皆以雄奇著称于世,用来比喻三门峡,再恰当不过。再加上“峻”“壮”二字,将三门峡的奇险壮阔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两个贴切的比喻,不仅丰富了全词的内容,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驰骋想象的艺术空间。最后,诗人以“直下洗尘寰”一句收尾,进一步突出了黄河水凌空直下的磅礴气势,仿佛具有冲洗整个尘世的豪迈气概。“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前句承接前面的气势,描绘黄河水势浩大,笔力雄健;后句则陡然转折,写三门峡中砥柱山的稳重,笔锋骤然收敛。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从开篇的奔放气势,到此处的闲和平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下片的笔势虽由收敛转为舒展,但基调却从豪壮激荡变为郁勃不平。“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三句,紧承上片末尾“依旧一峰闲”而来,写砥柱山上除了鸟儿筑巢,天鹅飞过之外,人迹罕至,难以攀登。一个“仰”字,既提升了气势,又转移了视角。从“人间此险何用,万古秘神奸”开始,全词由写景转向抒发感慨。这两句表达了人世间要这等险要之地也并无太多用处,自古以来,不过是为作怪的鬼神提供场所罢了。“不用燃犀下照,未必佽飞强射,有力障狂澜。”前两句分别引用了两个典故。“燃犀下照”出自《晋书·温峤传》,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后指洞察奸邪。“佽飞”是汉武帝时期的官名,掌管弋射鸟兽,这里取其轻疾善射之意。在诗人看来,无论是洞察妖物的温峤,还是轻疾善射的佽飞,都无济于事。因为他们未必能挽狂澜于既倒。真正能够“力障狂澜”的,只有那岿然不动的砥柱山。“唤取骑鲸客,挝鼓过银山。”则说,只有那漫游江海的骑鲸豪客,才能击鼓稳渡波涛如银山般叠起的三门峡水。诗人笔酣墨饱,纵情抒发豪情。
4. 作品点评
此词纯以气势胜。上片侧重写景,下片则多为抒情与议论。然而从整体来看,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诗人不仅生动地描绘出三门峡雄奇险峻的磅礴气势,还将自己的人生感悟巧妙地融入其中。词中所描写的景物雄伟壮阔,令人震撼,而诗人的感慨更是激昂愤懑,难以平复。
# 词写三门之险,笔势奇横,罕有其匹。上片写景:“万象入横溃”,言黄河水势之大;“依旧一峰闲”,言砥柱山势之稳。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下片“人间”以下,转入感慨:天地设险,不过成为大盗巨蠹依凭之所;中流砥柱,也未必能挡住狂澜。这是对政治的批判,语气沉痛、激愤。不是一般的登临之作。
现代夏承焘等《金元明清词选》
# “遗山之词,亦雄浑,亦博大。有骨干,有气象。以比坡公,得其厚矣,而雄不逮焉者。豪而后能雄,遗山所处不能豪,尤不忍豪。……其《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黄河九天上”云云,何尝不奇崛排霁。坡公之所不可及者,尤能于此等处不露筋骨耳。《水调歌头》当是遗山少作。晚岁鼎镬余生,栖迟零落,兴会何能飚举。”如此评遗山,确为的论。《水调歌头》最能显示元氏的豪放词风,也是有金一代悲郁苍凉总词风的体现。通读全词,使人感到词人有一股郁勃不平之气鼓荡于胸中,语气沉痛、激愤,的确不是一般的登临之作。但有一选本言,此词“是对政治的批判”,未免牵强。
近现代周颐《蕙风词话》卷三
上一篇: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