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ǎn
dèng
tuò
shī

朝代:近现代作者:廖沫沙浏览量:1
yǒu
wén
zhāng
qīng
shè
cóng
lái
nìng
xìng
qián
kūn
xián
biàn
féng
yuān
shàng
yáo
tiān
rěn
wén
hǎi
ruì
guān
chéng
cǎn
yān
shān
fèng
bēi
yīn
máo
zhuī
sān
guǎn
zāo
hèng
huò
zhāo
hún
chù
xún

译文

哪里会有因文章而颠覆国家的事情,从来都是奸邪谄媚的人败坏天下。到处都是像巫咸那样制造冤狱的人,遥在天上的上帝也不忍听闻这些冤屈。《海瑞罢官》成了一场悲惨的事件,燕山仿佛也像吐出凤凰般发出悲凉的声音。笔墨文章竟遭此横祸,我想要为你招魂,却不知该去往何处寻觅。

逐句剖析

"岂有文章倾社稷":哪里会有因文章而颠覆国家的事情,

"从来佞幸覆乾坤":从来都是奸邪谄媚的人败坏天下。

"巫咸遍地逢冤狱":到处都是像巫咸那样制造冤狱的人,

"上帝遥天不忍闻":遥在天上的上帝也不忍听闻这些冤屈。

"海瑞罢官成惨剧":《海瑞罢官》成了一场悲惨的事件,

"燕山吐凤发悲音":燕山仿佛也像吐出凤凰般发出悲凉的声音。

"毛锥三管遭横祸":笔墨文章竟遭此横祸,

"我欲招魂何处寻":我想要为你招魂,却不知该去往何处寻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挽邓拓诗》是廖沫沙为悼念邓拓所作的一首沉郁悲愤的七言古诗。全诗以凝练笔触深刻揭露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冤屈与黑暗。前两句以“岂有文章倾社稷”犀利驳斥文字获罪的荒谬,直言祸国者实为奸佞之徒;三四句借“巫咸冤狱”与“上帝不忍”之典,痛诉冤狱遍布、天道不公的悲怆;五六句以“海瑞罢官”暗喻邓拓因文获罪的现实悲剧,以“燕山吐凤”哀叹才华横溢者被迫噤声的时代之殇;末两句“毛锥三管遭横祸”直指文人因笔遭难的残酷现实,而“我欲招魂何处寻”更以无望的叩问,将悲愤与追思推向高潮。全诗融典故与现实于一体,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既是痛悼友人的深情挽歌,更是对历史冤案的强烈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挽邓拓诗》是廖沫沙为悼念邓拓而作。1966年春夏之交,中国正处于一场持续十年的旷世大灾难初期,社会环境动荡压抑。5月18日凌晨,邓拓含冤离世,年仅五十四岁,成为这场灾难的第一位殉难者。廖沫沙目睹友人遭遇如此横祸,满怀悲痛与愤懑,写下了这首挽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岂有文章倾社稷,从来佞幸覆乾坤”,以强烈的反问起笔,驳斥“文章颠覆国家”的荒谬论调,紧接着直指“佞幸败坏天下”的历史与现实真相,通过对比,既为邓拓因文获罪鸣不平,又深刻批判了奸邪当道的黑暗,立场鲜明,掷地有声。“巫咸遍地逢冤狱,上帝遥天不忍闻”,以“巫咸”喻指制造冤狱的小人,“遍地”二字道尽冤狱之多、迫害之广;“上帝不忍闻”则从侧面烘托出冤屈之深重,将悲愤之情推向高处,字里行间满是对时局的痛心与无奈。“海瑞罢官成惨剧,燕山吐凤发悲音”,紧扣邓拓相关的《海瑞罢官》事件,点出其遭遇的悲惨;“燕山吐凤”以凤凰悲鸣暗喻英才遭厄,将地域与情感相连,让悲怆之情具象化,更显痛惜之意。“毛锥三管遭横祸,我欲招魂何处寻”,“毛锥三管”代指笔墨文章,写出文人因文获罪的横祸,满是对知识分子遭遇的愤懑;“欲招魂何处寻”的叩问,将无尽的悲痛与迷茫倾泻而出,余韵苍凉,引人断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王国维《浣溪沙·月底栖鸦当叶看》

下一篇:近现代·叶圣陶《水龙吟·庐山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