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ài
háng
chūn
gǎn

朝代:近现代作者:朱德浏览量:1
yuǎn
wàng
chūn
guāng
zhèn
yīn
tài
háng
gāo
sǒng
sēn
sēn
zhōng
gān
zhōng
yuán
lèi
zhuàng
zhì
jiān
chí
běi
xīn
bǎi
zhàn
xīn
shī
jīng
zéi
dǎn
sān
nián
dòu
xiàn
shēn
cóng
lái
yān
zhào
duō
háo
jié
zhú
ér
gòng
zūn

译文

远望着春日风光,却整日阴云笼罩,太行山高耸入云,气势肃穆森然。虽有赤诚之心却不因中原沦陷而空洒泪水,满怀壮志始终坚持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历经百战的新生军队,令敌寇闻风丧胆,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甘愿奉献自身一切。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就多有豪杰之士,待驱逐日本侵略者后,定要共饮一杯庆祝胜利。

逐句剖析

"远望春光镇日阴":远望着春日风光,却整日阴云笼罩,

# 镇日:整天。这里指经常。

"太行高耸气森森":太行山高耸入云,气势肃穆森然。

# 太行:即太行山,位于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东北西南走向,北起拒马河谷,南至晋豫边境黄河沿岸,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达2000米。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在太行山区建立了抗日根据地。

"忠肝不洒中原泪":虽有赤诚之心却不因中原沦陷而空洒泪水,

"壮志坚持北伐心":满怀壮志始终坚持北伐收复失地的决心。

# 北伐:指宋朝爱国名将岳飞北伐抗击金兵入侵。

"百战新师惊贼胆":历经百战的新生军队,令敌寇闻风丧胆,

# 百战新师: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三年苦斗献吾身":三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中,甘愿奉献自身一切。

# 三年:指抗战三年来。该诗写于1939年春。三年,应指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东渡黄河,进入抗日前线起,即1936年初到1939年春,恰好三年。

"从来燕赵多豪杰":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就多有豪杰之士,

# 燕赵:指中国古代的燕国、赵国,因位于中国现在的山西省、河北省北部一带,故后泛指中国北方。这里指以太行山根据地为中心的华北地区。

"驱逐倭儿共一樽":待驱逐日本侵略者后,定要共饮一杯庆祝胜利。

# 倭儿:指日本侵略者,倭是中国古代对日本的称呼。《汉书·地理志下》:“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这是关于中日间开始交往的最早记载。此后即称日本为倭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太行春感》是朱德元帅创作的七言律诗,属于抗战爱国题材。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开头用“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描写了当时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抗战的艰难形势;中间两联写自己和抗日军民坚持抗战的决心,“不洒中原泪”体现了不空谈悲叹,“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三年苦斗”都展现了实实在在的战斗行动和奉献精神;最后用“燕赵多豪杰”引出对军民团结的信心,以“驱逐倭儿共一樽”表达了赶走侵略者、迎接胜利的希望。全诗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真切地表达了抗战到底、收复河山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中国工农红军于8月25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朱德指挥下从陕北誓师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11月,朱德遵照党中央指示,与刘伯承、邓小平一起指挥八路军一二九师进入太行山区,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建立政权,燃起抗日烽火,经浴血奋战至1939年春收复县城60余座,建立起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使其成为华北抗击日寇的主要战场,《太行春感》便创作于这一历史背景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抗战爱国题材诗。描绘了太行山区抗战初期的严峻局势与八路军的战斗历程,以“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暗示时局艰难,用“百战新师”“三年苦斗”展现抗日军民的牺牲精神,表达了驱逐日寇、收复河山的坚定信念与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首联以“远望春光镇日阴”象征国民党统治区的昏暗政治气候,又以“太行高耸气森森”象征抗日根据地的庄严蓬勃,通过自然景象对比凸显国共两党抗战态度的差异。用典:颔联“忠肝不洒中原泪”化用《晋书・王导传》中“新亭对泣”典故,批判空谈救国的行为;“壮志坚持北伐心”以岳飞抗金典故,借历史英雄强化抗战决心,使诗意更具厚重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以双层象征手法开篇:“春光镇日阴”表面写自然气候的阴沉,实则暗喻1939年国民党统治区因消极抗日而笼罩的政治阴霾——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如乌云蔽日,让本该生机盎然的“春天”失去亮色。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太行高耸气森森”,则以太行山的巍峨山势为抗日根据地立像:云雾缭绕的峰峦、茂密森严的林木,既写实状景,又象征根据地军民如太行般坚韧不屈的斗志。两句未直接写抗战,却通过“阴”与“耸”、“春光”与“太行”的意象对撞,巧妙构建出国共两党抗战态度的镜像,为全诗奠定“以景喻政、以山喻志”的艺术基调。颔联:“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以双重典故构筑思想内核。前句化用《晋书・王导传》“新亭对泣”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东晋士大夫面对中原沦陷空洒热泪,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则以“不洒泪”的实干精神驳斥空谈——“忠肝”二字既显赤子之心,又暗含对懦弱行径的批判。后句借岳飞“北伐”典故,将历史上的抗金英雄主义移植到抗战语境:岳飞“还我河山”的壮志与八路军“驱逐倭儿”的决心形成跨时空呼应,“坚持”一词更强化了抗战到底的韧性。朱德巧妙将典故融入七言格律,以“中原泪”的沉郁对比“北伐心”的激昂,既避免了用典生硬,又让诗句兼具“典故的历史厚度”与“革命的现实锋芒”,堪称“以古喻今”的典范。颈联:“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以白描笔法写尽抗战征程。“百战新师”实指八路军从红军到抗日武装的铁血蜕变——1937年改编后首年即作战1300余次、歼敌5万余人的战绩,让“惊贼胆”成为实证;“三年苦斗”则浓缩1937至1939年的艰难岁月:日寇封锁下,战士以榆树皮充饥、单衣抗寒,却在朱德“拿起枪杆子是子弟兵,放下枪杆子是老百姓”的号召下,开荒种地、自制弹药,将“苦斗”二字写满根据地的每寸土地。“献吾身”三字尤见分量:它不仅是朱德个人的誓言,更是千万军民“以血肉筑长城”的缩影。诗句以“百战”的壮阔与“苦斗”的艰辛形成张力,用“惊贼胆”的战绩消解“献吾身”的悲壮,让革命英雄主义在纪实叙事中自然流淌。尾联:“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以地域文化符号升华民族精神。“燕赵豪杰”既指战国侠士、三国猛士等历史群像,更喻指太行山区“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的抗日军民——当朱德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归入“豪杰”谱系,便赋予抗战以五千年文明史的厚重底气。“共一樽”的浪漫想象尤具感染力:在“驱逐倭儿”的刚性目标后,诗人以“举杯同庆”的柔性场景收束,让胜利的憧憬具象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这一结尾如“豹尾”振起全篇:它将太行根据地的局部抗战扩展至全国胜利的宏观视野,以“豪壮之情”与“浪漫之思”双重奏,让“必胜信念”突破诗行边界,成为激励时代的精神号角。

4. 作品点评

全诗的“气势”本质是历史必然性与革命乐观主义的美学融合:当“太行高耸”的自然物象、“北伐心”的历史典故、“献吾身”的现实行动在七律框架中完成交响,诗便超越文本成为一种精神符号——它既是1939年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宣言,更是中华民族在危亡时刻的精神镜像。朱德以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布局诗境,以诗人的敏感捕捉时代情绪,最终让《太行春感》的气势突破纸面,成为激励后人的精神火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近现代·朱自清《荷塘月色》

下一篇:近现代·吕碧城《齐天乐·吾楼对白琅克冰山Mont Blanc晨观日出山顶赋此》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