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离乱后":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
#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长大一相逢":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
# 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惊初见":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
# 问姓:“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称名忆旧容":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别来沧海事":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
#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
"语罢暮天钟":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
# 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语罢:谈话停止。
"明日巴陵道":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
#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秋山又几重":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中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在社会动乱背景下,诗人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通过对相逢背景、重逢瞬间、倾诉别情、即将分别等场景的刻画,从“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等典型细节入手,展现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表现了亲人间真挚深厚的情谊,也借“别来沧海事”等句抒发了对社会动乱的感慨,以及聚散匆匆、后会难期的惆怅。
2. 写作手法
用典:“别来沧海事”一句运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该典故原意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作者在诗中借“沧海事”指代自与表弟分别后的十年间,社会和个人经历的无数变化。这十年里,既有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也有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境遇变迁。作者以这一典故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漫长岁月中的种种复杂变化,不仅突出了时间的漫长和世事的无常,更含蓄地透露了对社会动乱的感慨,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沉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篇即点明诗人与表弟相逢的背景,短短数字蕴含多层深意。“十年离乱”,明确指出时间跨度与社会环境。“十年”之久,在人生历程中并非短暂,足以改变许多事情;“离乱”二字,沉重地勾勒出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及后续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纷扰,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与分离。“长大一相逢”,强调了二人分别时还是孩童,再次相见时已长大成人。这不仅意味着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成长的痕迹,容貌有了极大变化,更暗示了在这漫长的分离时光里,双方音信隔绝,彼此的生活轨迹全然不同,甚至连对方是否在世都难以知晓。突然的相逢,充满了意外与戏剧性,“一”字精准地强化了这种不期而遇的奇妙与震撼之感,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重逢时刻的那种复杂情绪,既惊喜又带着对过往岁月的诸多感慨。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一联正面描绘了重逢时的情景,细腻而生动。初初见面,彼此已难以相认,诗人出于礼貌和疑惑,询问对方姓氏,这一“问”,便流露出初见时的惊讶与陌生感。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十年的分离足以让曾经熟悉的面容变得模糊,面对眼前似曾相识却又难以确定身份的人,惊讶是最直接的反应。而当对方说出名字后,诗人瞬间恍然大悟,激动地称呼着表弟的名字,同时脑海中迅速回忆起表弟昔日的容貌。从“问姓”时的惊讶,到“称名”时的激动,再到“忆旧容”时对往昔的追溯,诗人紧紧抓住这一系列情感变化的典型细节,层次分明地展现出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全过程。这种描写绘声绘色,将久别重逢时那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细腻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至亲重逢时那种惊喜与感慨交织的深挚情谊,无需多余的抒情,情感已自然流淌于字里行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此联着重表现二人倾诉别情的场景。“别来沧海事”,诗人巧妙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以极其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分手以来这十年间所发生的千头万绪之事。这十年里,无论是个人的生活境遇,如可能经历的悲欢离合、荣辱浮沉;还是亲友间的关系变化,也许有人离世,有人离散;亦或是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民生疾苦,都被囊括在这短短五个字中。这不仅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与世事的多变,更深刻地透露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而“语罢暮天钟”,则描绘出两人交谈的状态。他们热烈地交谈,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和对别后生活的讲述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从白天一直聊到日暮。直到远处寺院的钟声传来,他们才惊觉已是黄昏。“暮天钟”在此处并非只是简单的时间标志,它更像是一个情感的节点,暗示着二人相聚时光的悄然流逝,同时也烘托出他们相聚时那种热烈而又投入的气氛,表现出二人情谊的深厚与绵长,以及对彼此的珍视。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尾联笔锋一转,将视线拉向未来,点明了即将到来的分别。“明日”一词,干脆利落地指出聚散的匆匆,刚刚重逢,却又即将面临分离,这种短暂的相聚与长久的分离形成鲜明对比,更添惆怅之感。“巴陵道”明确了表弟远行的去向,也为这场分别增添了具体的空间维度。而“秋山又几重”,则是极为精妙的写景之句。“秋山”,点明了时令是秋季,秋天在文学传统中本就蕴含着悲伤、萧瑟的情感内涵,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秋天便与离别、伤感紧密相连。“几重”写出了道路的遥远与阻隔,而“又”字,更是巧妙地呼应首联的“十年离乱”,强化了那种后会难期的惆怅与无奈。这一句通过重山阻隔的景象描写,将新的别离具象化,形象地展现出两人分别后,彼此之间不仅有空间上的距离,更可能面临诸多未知与困难,使得离别的愁绪更加浓厚,让读者也不禁为他们的再次分离而感到惋惜与伤感,余味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整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动乱年代中人生聚散的一幕,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总的来说,此诗凭借精巧的笔触与幽远的意境,巧妙地将秋日景致与诗人情思相互交融,营造出一个兼具美感与哲思的诗意天地。
# “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皆诗人会故人诗也。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五
# 盛唐人工于缀景,惟杜子美长于言情。人情向外,见物易时自见难也。司空曙“乍见翻疑梦,想悲各问年”,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识旧容”,抚衷述怀,罄快极矣。因之思《三百篇》,情绪如丝,绎之不尽,汉人曾道只字不得。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司空文明每作得一联好语,辄为人压占。如“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可谓情至之语;李益曰:“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则情尤深,语尤怆,读之几于泪不能收。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形容刻至(“问姓”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