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àn
wài
yòu
yán
bié

朝代:唐作者:李益浏览量:2
shí
nián
luàn
hòu
zhǎng
xiāng
féng
wèn
xìng
jīng
chū
jiàn
chēng
míng
jiù
róng
bié
lái
cāng
hǎi
shì
tiān
zhōng
míng
líng
dào
qiū
shān
yòu
chóng

译文

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逐句剖析

"十年离乱后":在社会动乱中离别了十年后,

# 十年离乱:在社会大动乱中离别了十年。离乱:一作“乱离”。

"长大一相逢":竟然在长大成人时意外相逢。

# 一:副词。可作“竟然”或“忽而”解。

"问姓惊初见":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姓,

# 问姓:“问姓”与“称名”互文见义。

"称名忆旧容":称名后才想起旧时的面容。

"别来沧海事":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化,

# 沧海事:比喻世事的巨大变化,有如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那样。,别来:指分别十年以来。来,后也。

"语罢暮天钟":畅谈停止时已听到黄昏寺院的鸣钟。

# 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语罢:谈话停止。

"明日巴陵道":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

# 巴陵:即岳州(治今湖南省岳阳市),即诗中外弟将去的地方。

"秋山又几重":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喜见外弟又言别》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围绕诗人与表弟的相逢与言别展开。首联点明在历经十年离乱后,二人已长大成人方才相逢。颔联细腻刻画初见时询问姓氏的惊讶,及听闻名字忆起旧容的瞬间,生动展现久别重逢的复杂心情。颈联以“沧海事”概括别后诸多变故,交谈至暮钟敲响,足见话语之多、情谊之深。尾联想象明日表弟踏上巴陵道,前路秋山重重,将分别的不舍与对前路的怅惘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质朴自然,却蕴含深厚情感,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通过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小见大,从侧面反映动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深刻表达了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著名诗人

李益(746~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其诗名卓著,世称“文章李益”,与李贺齐名。李益各体皆工,尤擅长七言绝句。诗歌题材广泛,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其诗音律和美,为当时乐工所传唱。诗风悲凉慷慨,情调感伤。代表作品有《夜上受降城闻笛》《塞下曲》。著有《李益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割据阶段。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直至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方告平息。然而,战乱并未就此终结,此后各类大小战事仍不时发生,断断续续,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785年)才基本停歇,这场动荡持续了约三十年之久。此诗正是在这样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诞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中以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描绘了在社会动乱背景下,诗人与亲人久别后不期而遇又匆匆离散的场面。通过对相逢背景、重逢瞬间、倾诉别情、即将分别等场景的刻画,从“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等典型细节入手,展现了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神情变化,表现了亲人间真挚深厚的情谊,也借“别来沧海事”等句抒发了对社会动乱的感慨,以及聚散匆匆、后会难期的惆怅。

2. 写作手法

用典:“别来沧海事”一句运用了沧海桑田的典故。该典故原意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用来形容世事变化巨大。作者在诗中借“沧海事”指代自与表弟分别后的十年间,社会和个人经历的无数变化。这十年里,既有安史之乱等社会动荡,也有个人生活的悲欢离合、境遇变迁。作者以这一典故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漫长岁月中的种种复杂变化,不仅突出了时间的漫长和世事的无常,更含蓄地透露了对社会动乱的感慨,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沉的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开篇即点明诗人与表弟相逢的背景,短短数字蕴含多层深意。“十年离乱”,明确指出时间跨度与社会环境。“十年”之久,在人生历程中并非短暂,足以改变许多事情;“离乱”二字,沉重地勾勒出时代背景,安史之乱及后续的藩镇混战、外族入侵等战乱纷扰,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与分离。“长大一相逢”,强调了二人分别时还是孩童,再次相见时已长大成人。这不仅意味着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成长的痕迹,容貌有了极大变化,更暗示了在这漫长的分离时光里,双方音信隔绝,彼此的生活轨迹全然不同,甚至连对方是否在世都难以知晓。突然的相逢,充满了意外与戏剧性,“一”字精准地强化了这种不期而遇的奇妙与震撼之感,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重逢时刻的那种复杂情绪,既惊喜又带着对过往岁月的诸多感慨。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这一联正面描绘了重逢时的情景,细腻而生动。初初见面,彼此已难以相认,诗人出于礼貌和疑惑,询问对方姓氏,这一“问”,便流露出初见时的惊讶与陌生感。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年代,十年的分离足以让曾经熟悉的面容变得模糊,面对眼前似曾相识却又难以确定身份的人,惊讶是最直接的反应。而当对方说出名字后,诗人瞬间恍然大悟,激动地称呼着表弟的名字,同时脑海中迅速回忆起表弟昔日的容貌。从“问姓”时的惊讶,到“称名”时的激动,再到“忆旧容”时对往昔的追溯,诗人紧紧抓住这一系列情感变化的典型细节,层次分明地展现出由初见不识到接谈相认的全过程。这种描写绘声绘色,将久别重逢时那种微妙而复杂的情感,细腻传神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至亲重逢时那种惊喜与感慨交织的深挚情谊,无需多余的抒情,情感已自然流淌于字里行间。颈联“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此联着重表现二人倾诉别情的场景。“别来沧海事”,诗人巧妙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以极其凝练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分手以来这十年间所发生的千头万绪之事。这十年里,无论是个人的生活境遇,如可能经历的悲欢离合、荣辱浮沉;还是亲友间的关系变化,也许有人离世,有人离散;亦或是整个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乱频仍、民生疾苦,都被囊括在这短短五个字中。这不仅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与世事的多变,更深刻地透露了诗人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而“语罢暮天钟”,则描绘出两人交谈的状态。他们热烈地交谈,沉浸在对往昔的回忆和对别后生活的讲述中,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从白天一直聊到日暮。直到远处寺院的钟声传来,他们才惊觉已是黄昏。“暮天钟”在此处并非只是简单的时间标志,它更像是一个情感的节点,暗示着二人相聚时光的悄然流逝,同时也烘托出他们相聚时那种热烈而又投入的气氛,表现出二人情谊的深厚与绵长,以及对彼此的珍视。尾联“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尾联笔锋一转,将视线拉向未来,点明了即将到来的分别。“明日”一词,干脆利落地指出聚散的匆匆,刚刚重逢,却又即将面临分离,这种短暂的相聚与长久的分离形成鲜明对比,更添惆怅之感。“巴陵道”明确了表弟远行的去向,也为这场分别增添了具体的空间维度。而“秋山又几重”,则是极为精妙的写景之句。“秋山”,点明了时令是秋季,秋天在文学传统中本就蕴含着悲伤、萧瑟的情感内涵,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开始,秋天便与离别、伤感紧密相连。“几重”写出了道路的遥远与阻隔,而“又”字,更是巧妙地呼应首联的“十年离乱”,强化了那种后会难期的惆怅与无奈。这一句通过重山阻隔的景象描写,将新的别离具象化,形象地展现出两人分别后,彼此之间不仅有空间上的距离,更可能面临诸多未知与困难,使得离别的愁绪更加浓厚,让读者也不禁为他们的再次分离而感到惋惜与伤感,余味悠长,言有尽而意无穷。整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动乱年代中人生聚散的一幕,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总的来说,此诗凭借精巧的笔触与幽远的意境,巧妙地将秋日景致与诗人情思相互交融,营造出一个兼具美感与哲思的诗意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马上相逢久,人中欲认难”,“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皆诗人会故人诗也。久别倏逢之意,宛然在目,想而味之,情融神会,殆如直述。前辈谓唐人行旅聚散之作,最能感动人意,信非虚语。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五

# 盛唐人工于缀景,惟杜子美长于言情。人情向外,见物易时自见难也。司空曙“乍见翻疑梦,想悲各问年”,李益“问姓惊初见,称名识旧容”,抚衷述怀,罄快极矣。因之思《三百篇》,情绪如丝,绎之不尽,汉人曾道只字不得。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

# 司空文明每作得一联好语,辄为人压占。如“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可谓情至之语;李益曰:“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则情尤深,语尤怆,读之几于泪不能收。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一气旋折,中唐诗中仅见者。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形容刻至(“问姓”二句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吕洞宾《五言》

下一篇:唐·皎然《山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