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ìng
zhì
tóng
shān
sōng
shī

朝代:魏晋作者:元协浏览量:2
wèn
sōng
lín
sōng
lín
jīng
dōng
shān
chuān
fēng
yún
tóng

译文

我问这片松树林。松树林已经经历了多少个冬天。山川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吗。风云变幻却和从前一样。

逐句剖析

"问松林":我问这片松树林。

"松林经几冬":松树林已经经历了多少个冬天。

"山川何如昔":山川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吗。

"风云与古同":风云变幻却和从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应制赋铜鞮山松诗》是北魏诗人元勰所作的一首古体诗,借松树这一意象,呈现岁月变迁中自然的恒久常态。诗歌以问答起笔,先问松林“经几冬”,既点出松林的长久存在,又引发对时光的思考;后两句转而写山川、风云,以“何如昔”“与古同”对比,暗含对自然景物历经岁月却依旧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直白,通过对松林、山川、风云的简洁描绘,表达出对自然永恒与时光流转的淡淡叹惋。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正值孝文帝推行迁都大计之时。期间,孝文帝亲率宗室成员与朝中百官前往代都巡幸,当一行人途经上党地区的铜鞮山时,孝文帝望见道路两侧挺拔的松树,灵感骤现,当即即兴赋诗作咏,并下令让随行的彭城王元勰奉旨应和。元勰领命后,在队伍继续前行的途中,迅速构思并完成了这首应制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古体诗,也是一首抒情诗。诗句以简洁的问句起笔,询问松林历经了多少个寒冬,又追问如今的山川是否还如往昔,风云是否与古时相同。文字朴素却含深意,既描绘出松林、山川、风云等自然景象,又借对时光流转中景物变迁的叩问,表达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对往昔的追思,营造出悠远宁静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设问:“问松林。松林经几冬”运用了设问,先提出“问松林”的疑问,再以“松林经几冬”回应,形成回环叠唱的节奏。用松树历经寒冬仍挺立的景象,暗示时光流逝中的世事沧桑,语言简洁却含深意,表达出对世事变化的感慨与对坚韧生命的隐忧。对比:“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运用了对比,将山川风云的亘古不变与人间的不断更替相对照。“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直接点出自然景物始终如旧,而未言明的人间却在时光中变迁,一静一动、一恒一变间,凸显出自然的长久与人生、世事的短暂,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问松林”一句,开篇简洁直白,以一个“问”字构建出独特的情境。这里的“问”并非真正期待松林的回答,而是诗人将松林当作可以对话的对象,赋予松林人格化的色彩,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对话的亲切感。从表达技巧来看,这一设问既引发读者的好奇,诗人为何要问松林,又为后文的内容做了铺垫,自然地引出对松林经历的探寻。“松林经几冬”承接上句的“问”,是诗人对松林的具体追问,聚焦于“松林”这一景物与“冬”的关联。“几冬”看似是对时间数量的询问,实则暗含着时光流逝的意味。松林在岁月中历经寒冬的洗礼,却依然挺立,这里通过对松林坚韧形象的间接刻画,传递出诗人对松林顽强生命力的隐性赞叹,同时也借松林的“经几冬”,暗示时光的漫长与无情,为后文对山川、风云的感慨埋下伏笔。“山川何如昔”将视角从松林拓展到更广阔的“山川”。诗人由对单一景物的追问,转向对宏观自然景象的思考,“何如昔”是对山川如今与过去样貌是否相同的疑问。从内容主题来看,此句开始触及“变迁”这一核心,山川作为相对稳定、长久存在的自然景观,若连山川都能改变,更能凸显时光对事物的影响;从情感上,诗人的语气中带着一丝对往昔的追忆与对当下的审视,流露出对世事变化的淡淡疑惑。“风云与古同”一句,先回应前文的疑问,又形成新的对比。“风云”是自然中变化较快的景象,可诗人却认为其“与古同”,与前文对山川“何如昔”的疑问形成反差,变化快的风云反而与古时相同,相对稳定的山川却让人产生是否改变的疑问。这种对比的手法,深化了诗歌的内涵:一方面,通过“风云与古同”,暗示自然中存在永恒不变的元素,给人以一丝慰藉;另一方面,也更反衬出人事、甚至山川都能发生的变迁,突出了时光的流转与世事的不确定性,最终将诗人对时光、变迁的感慨推向深处,让读者在简单的自然描写中,体会到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深层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曹毗《复作诗》

下一篇:魏晋·卢谌《赠刘琨诗 其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