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栖失群鸟":一只惶惶不安的失群孤鸟,
# 栖栖:四处奔走,无暇安居的样子。
"日暮犹独飞":暮色中仍在独自盘旋徘徊。
"徘徊无定止":疑惧不安地在天际徘徊,始终找不到可以栖止休息的地方,
# 定止:固定的栖息处。止,居留。
"夜夜声转悲":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它的啼声也越来越悲凉感伤。
"厉响思清远":在它那凄厉的叫声中可以听到思慕清深高远之地的理想,
# 厉响:谓鸣声激越。
"去来何依依":它飞来飞去却无处可依。
#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因值孤生松":它遇到一株孤生的松树,
# 值:遇。
"敛翮遥来归":于是收起翅膀从远方翩然归来。
# 敛翮:收起翅膀,即停飞。
"劲风无荣木":在强劲的暴风下本不会有茂盛的树林,
# 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此荫独不衰":唯独孤松的浓荫却永不衰败。
"托身已得所":既然得此寄身处,
# 已:既。
"千载不相违":永远相依不违弃。
# 违:违弃,分离。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咏物诗。借失群鸟的孤独彷徨与得栖孤松后的满足安定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前半生仕途漂泊的回顾,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依恋,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坚守归隐的决心。
2. 写作手法
象征:“栖栖失群鸟”象征诗人自己前半生仕途的漂泊无依,其孤独、彷徨的状态正是诗人彼时心境的写照;“孤生松”象征诗人的归隐之所,松树的高洁坚贞与诗人人格的孤傲正直相契合,也暗示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坚守。对比:诗的前六句极言孤鸟的失意,“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将孤鸟无地可容的窘迫处境展现得淋漓尽致;后六句写鸟得栖身之所的满足,“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更深刻地凸显出后半部分所写境遇的可贵,令诗意更加鲜明
3. 分段赏析
《饮酒二十首(其四)》诗的前半部分从“栖栖失群鸟”到“去来何依依”这六句,“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中“栖栖”生动地描绘出鸟失群后的孤独、不安状态,“独飞”更是强调了其形单影只,语言简洁却有力地勾勒出了失群鸟的形象;“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徘徊”“无定止”进一步展现出鸟的彷徨,“声转悲”从听觉角度,运用以声衬情的手法,传达出鸟内心的悲伤,从内容主题上体现出鸟的窘迫与凄凉;“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厉响”突出鸟叫声的凄厉,“思清远”暗示鸟的思绪,“何依依”则写出鸟的不舍与依恋,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这失群鸟的状态象征着诗人前半生仕途的漂泊无依。诗的后半部分从“因值孤生松”到“千载不相违”这六句,“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因值”点明缘由,“敛翮遥来归”生动描绘出鸟找到孤松后收翅归来的动作,从形象上展现出鸟找到归宿的安心;“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以“劲风”中其他树木的凋零,突出孤松的“不衰”,从语言上“无”与“独”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孤松的坚韧;“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直接抒情,表达出鸟对找到栖身之所的坚定决心,从内容主题上,诗人借鸟表达了自己对归隐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坚守,愿如鸟一般托身于此,永不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