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xiá

朝代:唐作者:皮日休浏览量:2
jiàn
míng
shì
kōng
shān
dàn
liáo
bái
lián
yín
quē
qīng
ǎi
zuò
lái
xiāo
quán
lěng
sān
sōng
yǒu
liù
cháo
shí
shí
shàng
yuè
xiāng
duì
lùn
xiāo
yáo

译文

未能寻见明居士,空荡的山林更显寂寥冷清‌。白莲盛开却无人共吟诗篇,独坐山中,青色的云雾逐渐消散‌。山泉清冷,消解了三伏酷暑,古松枯朽,见证了六朝兴衰‌。何时能在明月映照的磐石上,与知己畅谈《逍遥游》中的自由之境‌。

逐句剖析

"不见明居士":未能寻见明居士,

"空山但寂寥":空荡的山林更显寂寥冷清‌。

"白莲吟次缺":白莲盛开却无人共吟诗篇,

"青霭坐来销":独坐山中,青色的云雾逐渐消散‌。

"泉冷无三伏":山泉清冷,消解了三伏酷暑,

"松枯有六朝":古松枯朽,见证了六朝兴衰‌。

"何时石上月":何时能在明月映照的磐石上,

"相对论逍遥":与知己畅谈《逍遥游》中的自由之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栖霞寺》是唐代诗人皮日休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开篇点题,表达了诗人访友不遇的惆怅。颔联描绘了诗人独坐山中的情景,白莲无人共赏,青霭渐渐散去,更添寂寥之感。颈联通过对冷泉和枯松的描写,展现了寺庙周围清幽的环境,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尾联诗人以期待的口吻表达了与友人共赏明月、畅谈逍遥的愿望。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清幽,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晚唐时期文学家

皮日休(834?~883?),唐代文学家。字逸少,后改袭美,号鹿门子、间气布衣等。襄阳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咸通进士,曾任太常博士,后参加黄巢军任翰林学士。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多酬唱咏物之作,也涉及时政弊端,描述人民悲惨生活之作。其诗一种继承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一种则逞奇丰富。皮日休的散文颇能继承韩柳古文传统,尤其是小品文善于讥刺时弊,抨击黑暗政治,锋芒毕露。其政论小品文被鲁迅之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代表作品有《正乐府》《三羞诗》。著有《鹿门隐书》《忧赋》《皮子文薮》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诗人开篇点明了栖霞寺所处的空山环境,以及寺的主人明居士不在的事实。这不仅渲染出一种空旷寂静的氛围,也透露出诗人访友不遇的淡淡惆怅。颔联:“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上句描绘了寺内白莲盛开却无人共赏的景象,诗人因无人对吟而感到遗憾;下句则写诗人独坐时,青色的云气从身边缓缓消散,烘托出山的高峻。颈联:“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通过对泉水和古松的描写,展现了栖霞寺周围清幽的环境。泉水清凉,古松见证了六朝的更迭,赋予了自然景物以历史的厚重感。尾联:“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诗人以期待的口吻描绘了与友人月下对坐,畅谈逍遥的场景,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三四细看有味,五六忽然出奇。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周珽曰:因明居士旧居,想见其人而不得,故结有“何时相对”之语。三四承“寂寥”说,五六见寺之幽隐古远,格调亦整秀。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冯班:三四好。何义门:三四生动有情,五六是寻常板对。纪昀:三句翻用莲社事,殊不自然。末句用支道林事,见刘孝标《世说注》。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汪遵《晋河》

下一篇:唐·陆龟蒙《算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