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ǎn
děng
shū

朝代:魏晋作者:陶渊明浏览量:2
gào
yǎn
bīn
tóng
tiān
mìng
shēng
yǒu
shèng
xián
shuí
néng
miǎn
xià
yǒu
yán
:“
:“
shēng
yǒu
mìng
guì
zài
tiān
。”
。”
yǒu
zhī
rén
qīn
shòu
yīn
zhǐ
tán
zhě
jiāng
fēi
qióng
wàng
qiú
shòu
寿
yāo
yǒng
wài
qǐng
nián
guò
shí
shào
ér
qióng
měi
jiā
dōng
西
yóu
zǒu
xìng
gāng
cái
zhuō
duō
liáng
wèi
huàn
mǐn
miǎn
shì
shǐ
使
děng
yòu
ér
hán
cháng
gǎn
zhòng
xián
zhī
yán
bài
yōng
cán
ér
shì
dàn
hèn
lín
èr
zhòng
shì
lái
bào
xīn
liáng
nèi
kuì
shào
xué
qín
shū
ǒu
ài
xián
jìng
kāi
juàn
yǒu
biàn
便
xīn
rán
wàng
shí
jiàn
shù
jiāo
yīn
shí
niǎo
biàn
shēng
huān
rán
yǒu
cháng
yán
liù
yuè
zhōng
běi
chuāng
xià
liáng
fēng
zàn
zhì
wèi
shì
huáng
shàng
rén
qiǎn
shí
hǎn
wèi
yán
bǎo
yuè
suì
wǎng
qiǎo
hǎo
shū
miǎn
qiú
zài
miǎo
rán
huàn
lái
jiàn
jiù
shuāi
sǔn
qīn
jiù
měi
yào
shí
jiàn
jiù
kǒng
fèn
jiāng
yǒu
xiàn
bèi
zhì
xiǎo
jiā
pín
měi
chái
shuǐ
zhī
láo
shí
miǎn
niàn
zhī
zài
xīn
ruò
yán
rán
děng
suī
tóng
shēng
dāng
hǎi
jiē
xiōng
zhī
bào
shū
guǎn
zhòng
fēn
cái
cāi
guī
shēng
bān
jīng
dào
jiù
suì
néng
bài
wéi
chéng
yīn
sàng
gōng
rén
shàng
ěr
kuàng
tóng
zhī
rén
zāi
yǐng
chuān
hán
yuán
cháng
hàn
míng
shì
shēn
chǔ
qīng
zuǒ
shí
ér
zhōng
xiōng
tóng
zhì
chǐ
齿
běi
fán
zhì
chūn
jìn
shí
cāo
xíng
rén
shì
tóng
cái
jiā
rén
yuàn
shī
yuē
:“
:“
gāo
shān
yǎng
zhǐ
jǐng
háng
xíng
zhǐ
。”
。”
suī
néng
ěr
zhì
xīn
shàng
zhī
shèn
zāi
yán

译文

告诉严、俟、份、佚、佟:天地赋予人类以生命,有生必定有死;自古至今,即便是圣贤之人,谁又能逃脱死亡呢?子夏曾经说过:“死生之数自有命定,富贵与否在于天意。”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我已经年过五十,年少时即受穷苦,家中常常贫乏,不得不在外四处奔波。我性格刚直,无逢迎取巧之能,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自己为自己考虑,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事务,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自己穿着破棉袄,又何必为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家中没有像老莱子妻那样的夫人,怀抱着这样的苦心,内心很是惭愧。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我常常说,五六月里,在北窗下面躺着,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便自认为是伏羲氏以前的古人了。我的思想单纯,见识稀少,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时光逐渐逝去,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要想恢复过去的那种生活,希望又是多么渺茫!自从患病以来,身体逐渐衰老,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鲍叔,和管仲,分钱财时,互不猜忌;归生和伍举,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颖川的韩元长,是汉未的一位名士,身居卿佐的官职,享年八十岁,兄弟在一起生活,直到去世。济北的汇稚春,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诗经》上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你们要谨慎做人啊,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逐句剖析

"告俨、":告诉严、

# 俨: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之一。参见陶渊明《责子》诗。

"俟、":俟、

# 俟: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之一。参见陶渊明《责子》诗。

"份、":份、

# 份: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之一。参见陶渊明《责子》诗。

"佚、":佚、

# 佚: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之一。参见陶渊明《责子》诗。

"佟":佟:

# 佟: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之一。参见陶渊明《责子》诗。

"天地赋命":天地赋予人类以生命,

# 赋:给予。

"生必有死":有生必定有死;

"自古圣贤":自古至今,即便是圣贤之人,

"谁能独免":谁又能逃脱死亡呢?

# 谁能独免:逮本作“谁独能免”,今据《宋书》及李本、焦本改。

"子夏有言":子夏曾经说过:“

#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孔子的学生。

"死生有命":死生之数自有命定,

"富贵在天":富贵与否在于天意。”

# 富贵在天:此二句见《论语·颜渊》。

"四友之人":孔子四友之辈的学生,

# 四友:孔子的学生颜回、子贡、子路、子张,为孔子四友。(见《孔丛子·论书》)子夏与他们是同辈。

"亲受音旨":亲身受到孔子的教诲。

# 音旨:指孔子的教诲。旨:要义。

"发斯谈者":子夏之所以讲这样的话,

# 斯谈:这话,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发:发表,讲。

"将非穷达不可妄求":岂不是因为人的穷困和显达不可非分地追求,

# 妄求:非分地追求。,穷达:失志与显达,指命运的好坏。,将非:岂不是。

"寿夭永无外请故耶":长寿与短命永远不可能在命定之外求得的缘故吗?

# 故:缘故。,外请:在命定之外求保。,寿夭:长寿与短命。

"吾年过五十":我已经年过五十,

"少而穷苦":年少时即受穷苦,

"每以家弊":家中常常贫乏,

# 弊:贫乏。,以:因。

"东西游走":不得不在外四处奔波。

# 游走:在外奔波,指外出做官。

"性刚才拙":我性格刚直,无逢迎取巧之能,

# 才拙:才能拙劣。指不会逢迎取巧。,性刚:性格刚直。

"与物多忤":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

# 与物多忤:与社会人事多不相合。忤:逆,违背。

"自量为己":自己为自己考虑,

# 自量为己:自己估量自己。即为自己考虑。

"必贻俗患":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祸患。

# 俗患:指世俗官场上的祸患。,贻:遗留。

"僶俛辞世":于是我努力使自己辞去官场世俗事务,

# 辞世:指辞去世俗事物,即辞官归隐。,僶俛:勉力,努力。

"使汝等幼而饥寒":因而也使你们从小就过着贫穷饥寒的生活。

# 汝等:你们。

"余尝感孺仲贤妻之言":我曾被王霸贤妻的话所感动,

# 孺仲:东汉王霸,字孺仲(《后汉书》作“儒仲”),太原人。《后汉书,逸民列传》说他“少有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以病归。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又《后汉书·列女传》载:太原王霸“妻亦美志行。初,霸与同郡令狐子伯为友,后子伯为楚相,而其子为郡功曹。子伯乃令子奉书于霸,车马服从,雍容如也。霸子时方耕于野,闻宾至,投耒而归,见令狐子,沮怍不能仰视。霸目之,有愧容,客去而久卧不起。妻怪问其故,始不肯告,妻请罪,而后言曰:‘吾与子伯素不相若,向见其子容服甚光,举措有适,而我儿曹蓬发历齿,未知礼则,见客而有惭色。父子恩深,不觉自失耳。’妻曰:‘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今子伯之贵孰与君之高?奈何忘宿志而惭于儿女乎!’霸屈起而笑曰:‘有是哉!’遂共终身隐遁。”

"败絮自拥":自己穿着破棉袄,

# 拥:缠裹,穿着。,败絮:指破棉袄。

"何惭儿子":又何必为儿子不如别人而惭愧呢?

# 何惭儿子:又何必为儿子的贫寒而惭愧呢。

"此既一事矣":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 一事:一样的事。是说儿子同自己一样,同处贫寒之中,故不必为之惭愧。

"但恨邻靡二仲":我只遗憾没有求仲、羊仲那样的邻居,

# 二仲:指汉代的两位隐士羊仲、求仲。,靡:没有。

"室无莱妇":家中没有像老莱子妻那样的夫人,

# 莱妇:老莱子的妻子。春秋时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之南隐居躬耕。楚王用重礼来聘请他做官。他的妻子竭力劝止他说:“今先生食人酒肉,受人官禄,为人所制也,能免于患乎?”老莱子便与妻子一起逃隐于江南。(事见《高士传)、《列女传》)

"抱兹苦心":怀抱着这样的苦心,

# 抱兹:怀此。

"良独内愧":内心很是惭愧。

# 良:甚,很。

"少学琴书":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

"偶爱闲静":间或喜欢悠闲清静,

"开卷有得":打开书卷,心有所得,

"便欣然忘食":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

"见树木交荫":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

# 树木交荫:树木枝叶交错成荫。

"时鸟变声":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

# 时鸟:候鸟。

"亦复欢然有喜":我也十分高兴。

"常言五六月中":我常常说,五六月里,

"北窗下卧":在北窗下面躺着,

"遇凉风暂至":遇到凉风一阵阵吹过,

"自谓是羲皇上人":便自认为是伏羲氏以前的古人了。

# 羲皇上人:太古之人。羲皇:伏羲氏,古代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意浅识罕":我的思想单纯,见识稀少,

# 识罕:见识稀少。,意浅:思想单纯。

"谓斯言可保":认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

# 保:保持,维持。,斯言:指“常言”四句。,谓:以为。

"日月遂往":时光逐渐逝去,

"机巧好疏":逢迎取巧那一套我仍十分生疏。

# 好疏:很生疏。很生疏。,机巧:指逢迎取巧。

"缅求在昔":要想恢复过去的那种生活,

# 缅:远。

"眇然如何":希望又是多么渺茫!

# 眇然:渺茫的样子。

"疾患以来":自从患病以来,

"渐就衰损":身体逐渐衰老,

# 衰损:衰老。,就:接近。

"亲旧不遗":亲戚朋友们不嫌弃我,

# 遗:遗弃。

"每以药石见救":常常拿来药物给我医治,

# 药石:泛指药物。石:指治病的石针。

"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我担心自己的寿命将不会很长了。

# 大分:寿命。

"汝辈稚小家贫":你们年纪幼小,家中贫穷,

"每役柴水之劳":常常担负打柴挑水的劳作,

# 役:担任,被迫从事。,每:常。

"何时可免":什么时候才能免掉呢?

"念之在心":这些事情总是牵挂着我的心,

"若何可言":可是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 若何可言:意渭有什么话可说呢。若何:怎么。

"然汝等虽不同生":你们兄弟几人虽然不是一母所生,

# 不同生:不是一母所生。长子俨为渊明前妻所生,后四子为续弦翟氏所生。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但应当理解普天下的人都是兄弟的道理。

# 四海皆兄弟:语出《论语·颜渊》。

"鲍叔":鲍叔,

"管仲":和管仲,

"分财无猜":分钱财时,互不猜忌;

# 无猜:无有猜忌。事见《读史述九章·管鲍》注。

"归生、":归生

# 归生:战国时楚国入,二人为好友。伍举因罪逃往郑国,再奔晋国;在去晋国的路上与出使晋国的归生相遇。两人便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叙说昔日的情谊。归生回到楚国后对令尹子木说,楚国人才为晋国所用,对楚国不利。楚国于是召回伍举。(事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国语·楚语》)

"伍举":和伍举,

# 伍举:战国时楚国入,二人为好友。伍举因罪逃往郑国,再奔晋国;在去晋国的路上与出使晋国的归生相遇。两人便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叙说昔日的情谊。归生回到楚国后对令尹子木说,楚国人才为晋国所用,对楚国不利。楚国于是召回伍举。(事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国语·楚语》)

"班荆道旧":久别重逢,便在路边铺上荆条坐下畅叙旧情;

# 道旧:叙旧。,班:布列。

"遂能以败为成":于是才使得管仲在失败之中转向成功,

# 以败为成:指管仲因得鲍叔的帮助而在失败中转向成功。起初,管仲辅佐公于纠,鲍叔辅佐公于小白,后来公子小白打败了公于纠,即位为齐桓公,管仲被囚禁,鲍叔向齐桓公极立推荐管仲。管仲被起用力相,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事见《史记·管晏列传》)

"因丧立功":伍举在逃亡之后回国立下功劳。

# 因丧立功:指伍举在逃亡之中因得归生的帮助而回到楚国立下功劳。《左传·昭公元年》载:伍举回到楚国后,辅佐公子围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楚灵王。

"他人尚尔":他们并非亲兄弟尚且能够这样,

# 尚尔:尚且能够如此。,他人:别人,非亲兄弟之人。这里指鲍叔与管仲。归生与伍举。

"况同父之人哉":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呢!

"颖川韩元长":颖川的韩元长,

# 韩元长:名融,字元长,东汉时人。年轻时不为章句而善辨事理,声名甚盛,曾受到大傅,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等五府的同时征召;汉献帝时官至太仆.为九卿之一。(事见《后汉书·韩韵列传》),颖川:郡名,今河南省禹县。

"汉末名士":是汉未的一位名士,

"身处卿佐":身居卿佐的官职,

"八十而终":享年八十岁,

"兄弟同居":兄弟在一起生活,

"至于没齿":直到去世。

# 没齿:犹言终身。

"济北氾稚春":济北的汇稚春,

# 氾稚春:名毓,字椎春,西晋时人。《晋书·儒林传》说他家累世儒素,九族和睦,到氾毓时已经七代。当时人们称赞其家“儿无常父,衣无常主”。,济北:古地名,在今山东省长清县。

"晋时操行人也":是晋代一位品行高尚的人,

# 操行人:品行高尚的人。

"七世同财":他们家七代没有分家,共同拥有财产,

# 同财:共同拥有财产,指没有分家。

"家人无怨色":但全家人没有不满意的。

"《诗》曰":《诗经》上说:“

"高山仰止":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

# 高山仰止:此二句语出《诗经·小雅·车辖).意思是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

"景行行止":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

# 景行行止:此二句语出《诗经·小雅·车辖).意思是说:对古人崇高的道德则敬仰若高山,对古人的高尚行为则效法和遵行。“

"虽不能尔":虽然我们达不到那样高的境界,

# 尔:那样。

"至心尚之":但应当以至诚之心崇尚他们的美德。

# 尚:崇尚,羡慕。,至心:至诚之心。

"汝其慎哉":你们要谨慎做人啊,

# 其:语气词,这里有“应当”的意思。,汝:犹“汝等”,你们。

"吾复何言":我还有什么话好说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与子俨等疏》是晋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写给儿子们的一封家信。在这封信中,诗人以质朴的笔触回顾了自己五十余年的人生轨迹,坦诚述说对世事的思考与处世态度,告诫儿子们需手足友爱、守望相助,殷切期许他们能延续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做人准则。全文在平淡言辞中蕴含深刻哲思,既可见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志趣,亦能感受到其对子女“愿汝等齐心,共度时艰”的深厚舐犊之情,体现了古代家书的“情真意切、文质兼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365或372或376—427),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文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其作品多描写田园生活,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等,作品收录于《陶渊明集》。他一生厌倦仕途,归隐田园,通过诗歌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自然的热爱,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朝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时年五十三岁的诗人已被痁疾缠身许久,病情更在此时急剧恶化。在病榻缠绵的煎熬中,他预见生命或许即将走到尽头,却未陷入悲戚惶惑。秉持着“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豁达心境,他执笔写下一封特殊的家信。这封信笺承载着临终嘱托,既是对骨肉至亲的殷殷牵挂,也饱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堪称一份意义非凡的遗嘱 。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与子俨等疏》是一封家信。描写了诗人回顾了他五十余年的生活,坦诚述说对世事的思考与处世态度,更以拳拳之心告诫儿子们需手足友爱、守望相助,殷切期许他们能延续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做人准则。全文如春日和风般娓娓道来,于平淡言辞中蕴含深刻哲思,既可见诗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志趣,亦能感受到其对子女“愿汝等齐心,共度时艰”的深厚舐犊之情,堪称古代家书中“情真意切、文质兼美”的典范。

2. 分段赏析

这篇家信作于晋宋易代之际,是陶渊明晚年心境的深刻写照。诗人以质朴浅近的文字,向儿子们缓缓展开五十余年的人生画卷,既回溯生平志趣,亦寄寓处世哲思,更以拳拳之心叮嘱兄弟友爱之道,通篇洋溢着醇厚的温情与超然的人生智慧。信首即援引孔子弟子子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之语,开宗明义地点明“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继而引申出“穷达不可妄求,寿夭永无外请”的人生信条,为全文奠定了通达超脱的基调。随后分两层铺陈心迹:其一,回首平生志节,以“年过知天命”的自况起笔,虽自谦“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却难掩对“不为五斗米折腰”抉择的笃定——孺仲妻“妾闻为道者,卿大夫服之,常得自在”的箴言,如金石之音印证了他弃官归田的正确性;而“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的清苦与“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的悠然交织,恰是其“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的生动注脚。这段生平追述,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深蕴着对“安贫乐道”哲学的坚守。其二,垂训后事亲恩重病之际,诗人虽自叹“家贫无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却未耽于悲戚,而是以“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的典故,诫勉儿子们超越财产纠葛,守望手足之情;更以“韩元长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汜稚春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为典范,期许家族秉持“和顺齐家”的美德。这些嘱托,既脱胎于“寿夭有命”的达观,更源于对人伦至情的珍视,字里行间流淌着“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的儒家理想。全信如长者促膝谈心,语浅而意深,情真而味永。既有“但恨邻靡二仲,室无莱妇,抱兹苦心,良独内愧”的剖白,见其磊落胸襟;亦有“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的叮咛,显其仁厚情怀。透过质朴的文字,一位超越了生死困局、勘破了世俗功名,却始终眷恋着家族温情的老者形象跃然纸上——他以一生践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人生哲学,更将这份精神遗产化作对后代的绵长期许,堪称中国古代家风传承的典范。

3. 作品点评

全信如长者促膝谈心,语浅而意深,情真而味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与子一疏,乃陶公毕生实录、全副学问也。穷达寿夭,既一眼觑破,则触处任真,无非天机流行。末以善处兄弟劝勉,亦其至情不容己处。读之惟见真气盘旋纸上,不可作文字观。

明林云铭《古文析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佚名《长安民谣》

下一篇:魏晋·佚名《武帝太康后童谣三首 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