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uó
shī

朝代:魏晋作者:左棻浏览量:2
nán
shān
yǒu
niǎo
míng
zhuó
zhuó
shù
cháo
宿
gān
rén
wéi
zhì
suǒ
xìng
qīng
zhě
róng
xìng
zhuó
zhě

译文

南山林中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做啄木。饿了就啄树木取食,天黑就在巢里住宿。从不干涉他人事情,只为自己志向努力。品性高洁就是荣耀,品性污浊则是耻辱。

逐句剖析

"南山有鸟":南山林中有一种鸟,

"自名啄木":它的名字叫做啄木。

"饥则啄树":饿了就啄树木取食,

# 树:一作木。

"暮则巢宿":天黑就在巢里住宿。

# 巢宿:在鸟巢中住宿。

"无干于人":从不干涉他人事情,

"惟志所欲":只为自己志向努力。

# 惟志所欲:表示不干涉他人,只是为自己的志向努力。惟:一作唯。

"性清者荣":品性高洁就是荣耀,

"性浊者辱":品性污浊则是耻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啄木诗》是魏晋诗人左棻的一首四言诗。一说作者为南北朝袁淑。诗中以“南山有鸟,自名啄木”开篇,简笔勾勒啄木鸟的生活习性:它饥时啄木充腹,暮则归巢栖息,不与人相扰,只依本心而行。后四句由物及理,以“性清者荣,性浊者辱”收束,借啄木鸟的纯粹与坚守,暗喻诗人自身清高自守、不慕外求的品格。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无雕琢之痕,前半部分对啄木鸟习性的白描与后半部分的哲理议论衔接流畅,既是对鸟类特性的生动写照,亦是诗人淡泊自律生活态度与独立人格的真实映现,读来清新平实,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左棻于西晋泰始八年(272年)凭借出众文采被晋武帝司马炎选入宫中充作嫔妃。对这位才女而言,深宫生活意味着双重的精神煎熬:从女性最本真的情感需求而言,她既未获得过真挚的情爱,亦无缘体会寻常夫妻间嘘寒问暖的日常温情;从文人坚守的创作立场来看,她的笔端更被无形的枷锁束缚——帝王命题、应制而作的任务,让创作沦为奉命而为的差事,失却了自由挥毫的灵性。自忖容貌不及后宫佳丽出众,左棻便转而专注于修养德行、研磨文墨,将满腹才思倾注于笔墨之间。那首传世的《啄木诗》,便诞生于这般心境之中,只是具体创作年份已难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咏物诗,介绍了南山啄木鸟的生活习性与精神特质,借啄木鸟的纯粹与坚守,暗喻诗人自身清高自守、不慕外求的品格,以及淡泊自律的生活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南山有鸟,自名啄木”,开篇点明主题,诗人将自己比作啄木鸟,将自身命运与自然意象巧妙融合,借物抒怀,既暗含对宫廷生活的疏离,又彰显了独立不倚的精神品格。

3. 分段赏析

“南山有鸟,自名啄木。​”:开篇点明主题,以“啄木鸟”为喻,暗示自身品格。古人眼中啄木鸟虽外形不美,却能啄木除虫,是益鸟。左棻借此自喻,既表明自己虽因相貌平凡未被宠爱,又暗含对高洁品性的认同。这种以物喻己的手法,使诗意含蓄而富有深意。“饥则啄树,暮则巢宿。​”:描写啄木鸟的日常习性:饥饿时觅食,夜晚归巢。表面写鸟,实则映射左棻的宫廷生活——虽身处富贵却淡泊自律。她无需依附他人,仅以诗文为志,如《晋书》所言“修德修文”。这种规律而独立的生活方式,与后宫争宠的奢靡形成鲜明对比。“无干于人,惟志所欲。​”:进一步深化主题,强调“不干涉他人,只求坚守本心”。左棻因才德入宫,却因相貌普通而备受冷落。诗中“无干于人”既是对宫廷权谋的疏离,也是对自由意志的宣言。她选择以诗文为精神寄托,远离是非纷争,体现魏晋文人“独善其身”的处世态度。“性清者荣,性浊者辱。​”:总结全诗,以哲理性语言点明主旨。“性清”与“性浊”的对比,既是对自身清高的肯定,也暗含对后宫争宠者的批判。左棻认为品性高洁才是真正的荣耀,而追逐荣华者终将蒙羞。这种价值观在晋代崇尚玄虚浮华的风气中显得尤为独特,展现了她的清醒与独立。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风格朴素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处处透着清新自然的美感。这和西晋时期那种追求华丽繁复、过度雕琢的文风完全不同。左棻的诗歌从不刻意修饰,在她的现实生活里,精神寄托是“书诗”与“文词”,表现在文章中的是朴实自然又暗含悲伤的情感,只是将情感平平叙述出来,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啄木诗》就是这样的例子。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高简有理致,类先秦语。《紫玉歌》《昭君怨》诗,与此一类。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

# 学问语,无蒙腐之气。

清沈德潜《古诗源》卷七

# 《啄木诗》所以自道,而托之虫鸟……淑女胸中,别有名哲道理。

清陆泉《红树楼选历代名媛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魏晋·佚名《孙亮初童谣》

下一篇:魏晋·曹操《却东西门行(鸿雁出塞北)》

猜你喜欢